|網站地圖|專題簡報|返回首頁|

首頁→悠遊客園→常設展區

客家文化園區在二樓的常設展區規劃了數個不同的主題區,內容包含客家人的遷徙、語言、建築、產業、藝術、信仰、祭祀等不同的範疇,呈現新北市客家的文化意涵,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認識客家、瞭解客家。

八方來客
明末清初的中國正處於政治混亂、經濟不安之際,從北方不斷南遷的客家人,因此又大舉東渡臺灣移墾。台灣北中南各地均有客家人移居;北台灣的部分,客家人是從淡水等河口港岸登陸,墾殖臺北、桃園、新竹、苗栗等地區。隨著清初、日治及1970年代台灣轉型為工商業社會之時代更迭,北台客家人從淡水河到大漢溪流域,從平原到山丘,甚至進入花東與台灣西部各處的新開發區域,最後又重回大都會,成為客家人不斷流動的代表。

原鄉觀照
客家人由中原南遷,為了防禦外敵,建造出內部功能齊全、外部形同堡壘的土樓。居住在土樓內的家戶,多半具有血緣關係,所以土樓可說是客家人同一宗族或同一姓氏居住的社區,也是凝聚族人感情的精神堡壘。而土樓獨特的建築外觀,更使其成為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客家園區常設展的「原鄉觀照」,特別展示了「田螺坑土樓群」的陶製模型。田螺坑土樓群位於大陸福建省漳州地區南靖縣書洋鎮,由於其歷史性和充滿藝術、人文氣息與巧奪天工般的建築特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8年將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田螺坑土樓群由一座方樓(步雲樓),與周圍三座圓樓(振昌、瑞雲、和昌樓),及一座橢圓樓(文昌樓)組成,由上俯瞰,可以感受到「四菜一湯」的趣味場景。

北客古蹟
清初時期,客家先民投入新北市的拓墾行列,積極興建廟宇書院,廣開文教風氣。在泰山明志書院(1761年)、五股西雲寺(建於1752年)、淡水鄞山寺(建於1822年)以及新莊武聖廟(建於1760年)、慈祐宮(建於1731年)、廣福宮(建於1780年)的屋跡碑文中,可以看到客家先民耕讀傳家、堅守信仰的歷史印記。

 

 

 

 

 

 

 

客路青山
三峽是清代台灣主要的樟腦集散地,而聚居在附近邊陲山區的客家人,正是採樟製腦的生產主力。「客路青山」所展示的樟木與焗製樟腦的工具,正訴說了百年來客家常民不斷的流動轉移生活空間,為了突破環境對生活所帶來的限制,而歷經了一段艱辛刻苦的歲月。

 

 

 

 

 

 

尋宗客跡
清朝中後期,閩、客兩族群械鬥頻繁,北部的客家人大量移往桃竹苗地區,留下的少數人,也逐漸融入成為福佬客;然而從餘存的祭祀空間和族譜紀載,仍能尋找出其為客家後裔之事實。客家人雖長期居於弱勢族群的處境,對於崇祀祖先之信念卻依然堅定不搖,留給後代子孫珍貴的文化遺產。

 

 

 

 

 

 

 

 

 

 

 

 

 

 

 

 

 

 

茶語客話
客家人在北台灣種植茶葉的山裡,一邊採茶,一邊唱著山歌,儼然已成為大家對於客家族群的勞動記憶。茶葉在十九世紀時造就了台灣的經濟奇蹟,而聯繫新北與桃竹苗地區的大漢溪,更是維繫此一奇蹟的重要渠道。載運茶葉的船隻,由桃園龍潭、大溪放流而下,經過三峽,直上台北大稻埕,再經淡水河港轉運到全世界,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開啟了歷史新頁。

 

 

 

 

 

 

義客記典
臺灣地區的客家人,大多有義民爺的信仰,而所謂「義民爺」是指在清朝的民變事件中為了保家衛國而犧牲的先民們。原來在清乾隆51年的時候,林爽文因反抗清廷取締天地會,率軍劫獄,殺臺灣知府,並建號「順天」,一時之間,軍威橫掃台灣;然而因其軍紀不良,致使桃竹苗等地的客家居民不得不以鄉勇形式組織義民團練,抵抗林爽文軍隊以保衛自己的家鄉。待事件平定後,鄉民雇請牛車沿途撿拾掛有黑布圈的二百多具義民遺骸,當牛車經過新竹鳳山溪時,突然不受使喚,經焚香擲筊後,決定將義民遺骸合葬於枋寮(即今新竹縣新埔褒忠亭義民廟)。
義民爺絕大多數都是客家人的祖先,他們為保衛家園而犧牲生命的忠義精神,為客家民族寫下一段轟轟烈烈的歷史;而義民信仰也因各地方的客家人紛紛為義民興建廟宇來奉祀,形成臺灣在地的客家人信仰。義民廟設置之初,雖是早期來台墾荒之客家移民的心靈寄託,現今更已成為客家人不畏艱苦、開疆闢土的精神象徵。

豐年留客
在新北市濱海區的三芝、石門一帶,住了一群來自福建省汀州府永定縣的客家後裔,他們大多已經不會說客語,但卻仍保有每年九月初九重陽時節鬥風箏(放八角風箏)、搗粢粑(麻糬)、做總忌(拜祖先)等傳統,見證了三百年來濱海客庄獨特的生活風貌。

客謠交響
客家特有的四種音樂如下:
客家八音─以鼓吹樂、鑼鼓樂加嗩吶類樂器的一種樂器合奏,演奏內容分為「吹場樂」和「絃索樂」。吹場樂即鼓吹樂,主要用於廟會典禮和婚喪喜慶等禮俗演出;絃索樂多用於北管戲及純樂器演奏。
客家民歌─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創作,流行於民間,以最自然的言詞和聲調,唱出生活感受的歌曲。
戲曲音樂─以三腳(二旦一丑)採茶戲為核心,其演唱歌曲通稱「九腔十八調」,樂器演奏則以客家八音為主;而後又因市場需求與劇種的擴充發展,融入了其它各類樂器,逐漸發展成具有豐富音樂性的客家大戲。
祭祀音樂─與民間宗教淵源緊密,其思想基礎為儒、道、釋三教,並隨著客家祭祀的三獻禮與九獻禮,發展出各種儀式規範不同的專業樂師及演奏方式。

 

娃娃看天下
大紅花布、藍染是傳統客家服飾最為人所熟悉的元素,在客家園區二樓的客家娃衣創意設計展區,我們看到了設計師巧妙地運用此元素與客家傳統服飾之斜襟、盤扣、大襠褲等特點,藉由芭比娃娃的時尚流行性,展露出時尚客家衫、襖、掛甲、褲裙等配件的混搭風,引領客家服飾邁向時尚潮流。

客家傳統與現代服飾展示區
「藍衫」是客家先人傳下製作服飾的形態,是客家人以前日常的服飾,其特色是「上穿大襟衫,下穿大襠褲」,大襟衫是指其採用開襟的剪裁,至於顏色的部分則以青色、黑色為主,給人素雅而嚴肅的印象,剛好可以表現客家民族沈穩隱斂的民族特性;時至今日,「藍杉」已多半從日常服飾轉變成為客家表演時的象徵性穿著。

二樓客家意象陶瓷精品區

一樓(會議廳外)時尚客器展示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