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清康熙五十九年(西元1720年)歲貢生陳文達編纂的台灣縣志卷九寺廟條云:「在新豐里關帝廟,偽時建」,偽時指明鄭時代。文中「關帝廟」即現今關廟山西宮關帝廟。
至康熙五七年戊戌
(一七一八年)重建堂宇,經歷45年,即乾隆廿七年壬午(一七六二年)由知府蔣允焄重建為正式廟宇,閱三年竣工。歷經地震災難戰亂,山西宮依然屹立不搖,但前後也修繕多次,才有山西宮舊廟的規模。
民國四七年戊戌(一九五八年)林竹圍等發起募捐修繕。殿內九龍籬及外簷花籃木雕此時添造。同年底建七朝大醮,進香者人山人海,並決定嗣後每十二年建醮一次。
|
民國五九年庚戌(一九七○年)再行修繕,將殿前兩座金爐移建殿後,當年底建醮,參加遊境之各種古典陣頭遍及四鄉鎮,人潮數萬。此時地方人口漸增,鄉人醞釀重建大規模廟殿配合地方發展。民國六三年甲寅(一九七四年)經信徒代表大會議決重建,舊廟本殿仍設法易地完整保存。
|
民國六四年乙卯(一九七五年 )五月廿日著手興建,細心施工,原建在新殿前方,面臨文衡路之舊廟宇,為愛護古蹟,民國七十一年十月起將原物遷建在新殿之北鄰,予以永久保存原貌。舊廟址隨即闢為武聖廣場,用於香客停車及民眾閒憩之處。
|
本重建工程歷時七年七個月禮聘潘麗水大師精繪廟門神彩畫、壁畫並聘雕塑、國畫、木雕各方名師參與,因此畫棟雕樑、瀝粉彩畫,均極一時之盛,耗資新台幣九仟餘萬元,終於完成巍然卓立,備極雄偉之新聖殿。於民國七十一年(一九八二年)國曆十 二月八日慶成謝土,接著,自十二月十一日起舉辦壬戌科建醮(光復後第三科)至十二月十八日大功告成,神人同慶,威靈遠被,遠庇黎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