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鬧元宵
首頁 
緣起烘爐穴 
話說鬧元宵 
軼事與消失 
重啟元宵樂 
傳承與展望 

靜態主題網頁

計畫簡報網頁

進度報告網頁

引言概述   假乩插香下戰書  竹管燈來相鬥陣  諷刺挑釁相挖苦

藝閣陣頭收丁錢  和美和東互飆歌  公婆壓燈明年見   後記

烘爐穴鬧元宵故事pdf檔      烘爐穴鬧元宵故事word檔    說演故事    資料來源

引言概說

和美迎燈賽會不同於其他地區於元宵夜到街上提燈籠,而是和美街內地分東、西二堡,雙方互拼陣頭、相互競技,每年鬥陣鬧元宵的活動最長可達二、三個月之久。

以全鎮中心的中間和隘門為界,東邊屬於街內市場派,多為做生意的商家,財力雄厚為東堡;西邊屬於街外務農的人家,人力充足稱西堡。

東堡供奉媽祖設於謝明(和東里謝家)家中,現移駕天佑宮,西堡於蘇府王爺廟(位於北勢頭)供奉蘇府王爺,現移駕奉座聯興宮,賽會大致以此兩地為根據地發展蔓延開來。

前蘇府王爺廟
圖片來源:狩獵和美三十年
左羊出版社 黃志亮著

回目錄

假乩插香下戰書


周詠琳老師手繪、學生上色

首先由一方的年輕人裝扮「假乩童」跳到另一方所屬的廟中插香,表示宣戰。烘爐穴鬧元宵的活動,由「插香下戰書」開始,雙方展開互相挑釁的活動,整個鬧元宵迎燈鬥陣賽會活動就此開始,好戲上場,所以流傳有「跳假童、害眾人」之說,因為有時難免鬧得太兇、擦槍走火引起紛爭與爭鬥呢。

又有一說法「囝仔跳假乩童」,以神明附身的樣子,頭綁紅線、手拿小鑼、提燈籠沿路叫嚷、吵吵鬧鬧,或沿街散布假消息以增加熱鬧氣氛。

假乩童插香宣戰後,通常在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東西兩堡會正式插上寫有「東堡」和「西堡」的燈,啟動一年一度的鬧元宵活動囉!

據說通常都是由西堡發起喔,為什麼呢?跟他們的職業有關呢!因為他們都是農人,正月沒什麼特殊的農事要忙,所以他們就派人去裝乩童,挑起迎花燈活動,而東堡做生意,最喜歡的就是熱鬧人潮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促進地方的繁榮,也就樂於接受並積極加入這樣能帶動生意的活動,相互的鬥鬧了起來。


 東西二堡分野插香插燈處

回目錄

竹管燈來相鬥陣

舉竹管燈鬥陣,是和美鎮不同於其他地區的特色,和美盛產布匹,竹子、塑膠用品也順手可得,所以竹管裝粗紙和布,加入番仔油點火而成。

起頭者舉自己的竹管燈從自己的區域遊行到對方的區域炫耀,對方若也發起相同的動作,迎燈賽事即刻展開,雙方自此一來一往,集結財力、人力互比陣頭。


周詠琳老師手繪、學生上色

最初由挑釁的一方先派五、六個人舉竹管燈,到對方的「領土」耀武揚威;接著,另一方便派十至十五人,也到對手的管轄區「巡禮」一番,如此你來我往,輸人不輸陣,不僅舉竹管燈人數燈越來越多,後來又加入了陣頭、藝閣,直到一方無法招架,勝負分曉才停止年度盛會。

據耆老表示,每年鬥陣時刻,種竹子的人家都免費提供竹林砍劈,讓人們隨意去砍竹子做竹管燈,街邊人家會煮點心、準備茶水在路邊,提供給鬥陣鬧元宵的鎮民享用,大部分的人都會集中到住在主要街道的親友家中看賽會、逗鬧熱。

回目錄

諷刺挑釁相挖苦

既然是挑釁,那麼如果對方不予理會,自然就熱鬧不起來,所以還有一種非常特殊且有意思的活動出現,就是絞盡腦汁編排短劇,來諷刺、挖苦對方,各出奇招以激起對方的鬥志,每天每天都有好戲上場呢。


建國百年和美烘爐穴鬧元宵活動陣頭之一
很像右文的諷刺劇喔

光復不久,東堡、西堡的主事者分別為謝田螺、黃文波。謝田螺殺牛維生,西堡於是扮成屠戶,提著一頭牛遊至東堡當街屠宰,以牛暗寓謝田螺;黃文波綽號「散毛虎」,東堡就到西堡街上表演「武松打虎」,以這樣逗趣又極具戲謔味道的方式刺激對方出錢、出力、出面鬧元宵。

扮演垂釣者,行至主事人家門前,故意唸道:「大尾的魚都不上鉤,小尾的魚跳來跳去也沒人要。」,意指對方只出些不具份量的小陣,而今來到這裡就是要釣這條大魚。

東西兩堡提燈鬥陣非常的有趣,諷刺對方的角頭人物一年來的所作所為「可笑」的事蹟串成一幕幕的街頭短劇,每齣劇旁還有許多的民眾舉竹管燈助勢吶喊、或做出可笑的動作以增加趣味性和效果,熱鬧非凡,人們絞盡腦汁,每天都有好戲上場。

這些挑釁意味十分濃厚的表演,其目的都在鼓動迎燈的氣氛,讓對方有錢有勢者能夠出面,提供更多的陣頭,十分符合「烘爐穴、愈煽愈旺」的俗諺。

回目錄

藝閣陣頭收丁錢

鬧元宵活動起初由舉竹管燈的數量來較高下,後來漸漸加入了獅陣、龍陣、和藝閣。

獅陣、龍陣是大家所熟悉的,而傳統藝閣主要以傳統民間故事、神仙傳奇為劇本,配合木工裝潢、塑膠壓模,近年則要加入電動聲光,(可不簡單,十 八般武藝都要會)在環境及時代的變遷下,轉變成電子花車。

和美的傳統花燈藝閣製作,則隨著元宵活動的轉型,在全省各地辦的燈會、廟宇建醮活動大放異彩、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傳統藝閣上的人都是由小孩扮演的
圖片來源:狩獵和美三十年 黃志亮著


和美花燈遊行搭建古紡織機,
真人上場扮演織女
圖片來源:狩獵和美三十年 黃志亮著

傳統藝閤上的真人稱為"藝旦",賣面不賣身,最早被稱為"校書",要會技藝、吟唱詩詞、拉弦伴奏、南北管更是基本才藝,可說化妝唱戲、琴棋書畫樣樣通,經過日劇時代和時代風氣的轉變,藝旦曾幾何時表演風格轉為清涼裝扮、低俗弄騷,對藝旦來說,是一種莫大的侮辱。

因此,後來的藝閣改為由良家子弟或小孩粉墨豋場,沒有表演,變成"啞巴藝旦",而現在,更因人力流失、人員忙錄,藝閣上的人物,已變成了假的人偶了呢!

鬧元宵鬥陣活動由原本比較竹管燈的數量,加入各式陣頭、藝閣,為了顧面子,雙方絞盡腦汁構思出怎樣的陣頭和對方較勁,四處張羅錢財、人力與物力,於是開始有了收丁錢來助陣的事情。

收丁錢是以每戶人家的男丁人數為主,雖不強迫繳交,但在當時的民風以及氛圍下,家家戶戶都會繳交丁錢,籌措、贊助每天鬥陣所需的費用。

回目錄

和美和東互飆歌

文建會文化資產部落格和美花燈賽-消失的民俗活動一文中,白頭菜先生寫到:「記憶中比較值得懷念的元宵節是在國小乃至到國中一、二年級,學校都會在這一天的傍晚要同學準備花燈或火把到學校集合,約六點半開始由和美國小出發,順著和美圓環繞到中街仔再到彰美路,這過程中與和東國小相遇而雙方人馬都會唱著自己在學校的校歌與學校所教的歌曲一較長短的在和美的街上遊街。」

而台灣開發故事<中部地區>書中和美迎燈賽會妙聞多文內也有類似的描述,東、西堡雙方在鬥陣時連學校的樂隊都會被借調擺陣參與盛會呢!

回目錄

公婆壓燈明年見


周詠琳老師手繪、學生上色

這樣的鬧元宵鬥陣活動什麼時候結束呢?最初雙方會在除完田草前後一起選日子「壓燈」作為結束,後來東堡選擇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辰壓燈,而西堡則選擇蘇府王爺誕辰四月十二日壓燈。而「壓燈儀式」是由兩個人扮成公婆,以竹架抬著燒金紙的火鼎,繞境東、西二堡,以示「合境平安」、「和好如初」,化解一切不愉快,結束慶典。

回目錄

後記

這項競賽從清末開始,大多由人力充沛的西堡贏,有一年財力雄厚的東堡一口氣請了四十個藝閣,而且唱作俱佳,財力不佳的西堡,無可觀的資金鬥陣下去,只得告饒。

每當彼此對抗期間,東西二堡兩邊的親戚便不相往來,連借東西都不行,而嫁至對方的媳婦也不准回娘家,以免「洩露軍情」,由此可以想像彼此競爭的激烈。

假若適逢下雨,雙方便會貼出「下雨暫停,改天再戰」的告示;等到雨勢停歇再掛燈重起戰火,基於「輸人不輸陣」的情況下,雙方有時甚至纏鬥長達兩個月之久才落幕。

當年和美烘爐穴鬧元宵迎花燈的活動可謂盛況空前,吸引不少附近鄉鎮及外地人包遊覽車前來觀賞,帶動了和美本身陣頭、藝閣等民俗工藝的發展,更締造了和美當年繁榮的景象。

回目錄

 

本頁資料整理自
台灣開發故事<中部地區>天衛文化小魯圖書 趙莒玲著
狩獵和美三十年   左羊出版社  黃志亮著
文建會文化資產部落格  和美花燈賽-消失的民俗活動   白頭菜 著
彰化縣文化局出版----民間文學集21
和美鎮志     訪問地方耆老口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