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所謂的佾舞 「佾」的意思就是「行列」,「佾舞」就是一種行列整齊的祭祀舞蹈,相傳起源於周公,是古代最隆重的祭祀所使用的儀式。 現今還能夠看到佾舞的場合,是祭孔時的釋奠禮。在釋奠禮中採行佾舞這種最隆重的祭祀儀式,代表後世對孔子至高的尊崇。釋奠典禮中通常以六佾,有時也以八佾舞祭拜孔子。 圖片來源:大龍國小 二、八佾舞與六佾舞 佾的行列依照祭拜對象不同,而有六佾舞與八佾舞之分,六佾舞就是六行六列,共三十六人,以諸侯及宰相為祭拜對象。由於司馬遷在史記中,首先將孔子列入世家,也就是諸侯,後世又有君王封孔子為諸侯,所以有的孔廟以六佾舞祭孔;八佾舞則是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以皇帝祖先為祭拜對象,至於以八佾舞祭孔,則是因唐封孔子為文宣王,所以從唐封文宣王,至清光緒三十二年,都以八佾舞為祭孔釋奠典禮的項目之一。台北孔廟的佾舞由於場地限制原進行六佾,於民國九十七年首度以天子之禮的「八佾舞」呈獻上天。 三、佾生 佾生最初是由貴族士宦人家的子弟擔任,佾舞也是當時的官學生的必修教養。 除了良好的出身背景之外,還必須儀表出眾才能擔任。在台北佾生則是先由大龍國小的學生來擔任。大龍國小佾舞隊學生從民國二十年起擔任祭孔典禮的佾生工作。由於佾生工作耗體力,都由男生擔任,民國七十年後才首度出現女生。 四、八佾舞的動作、舞器與服飾 1.動作 佾舞原本在唐代時有文武二種,宋代廢止了武舞,目前的佾舞以文舞為主。佾舞在釋奠禮中配合著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中所演奏的曲子舞蹈,曲中的每一個字各有不同的舞譜舞姿。 2.舞器 跳佾舞的文舞時,左手橫拿籥在內,象徵平衡,右手直拿翟在外,象徵正直。籥是一種竹子做的樂器,主陰,外型跟笛子相仿,象徵聲音與和諧。翟是用雉尾羽毛作成的飾物,主陽,象徵外在合於禮儀的容貌。籥翟結合,體現了陰陽和諧的天地秩序。 3.服飾 台北孔廟今日佾生之服飾,為民國五十七年到五十九年間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背景下成立的祭孔禮樂工作委員會所制定。佾生的衣服裝是淺黃色長袍、盤領右?,並依照古禮服之「紳」,將深藍色的腰帶繫成蝴蝶結。白綢褲子搭配黑靴。在頭部方面,佾生原用假髮作垂髫式髮型,後因容易散亂而改為明式皂巾,皂就是黑色,巾是古代平民或者未成年人的便裝頭衣。 五、佾舞的教育意義 周公制禮作樂以來,佾舞就是人和神溝通的舞蹈,由於是表演給神明看,首先要求眼神不外視,彷彿神就在心中;佾舞其實也是自己與內心的對話,是內省的過程,不受他人影響,可以讓學生學會自制及專注力。佾舞也蘊含了儒家理念的文化傳承。例如,佾生聽著鼓聲行進,「每五步一頓」,就是回復大自然的動物本性,在緩慢行走中保持著對周遭的觀察和警覺。 在台北市孔廟的祭孔大典中,佾生一直由大龍國小的佾舞隊擔任,而六佾舞是孔子生前最喜歡的舞;現在大家會跳六佾舞是對孔子最大的敬意。其實佾舞分八佾舞、六佾舞,其分辨為倍數,如:六佾舞為六行六列36人,八佾舞為八行八列64人,目前較常看見六佾舞。現今在台北孔廟看見的一生都身穿黃袍墨綠腰帶黑靴,指導老師為莊汶湞老師。在六佾舞中,有三個重要的角色,便是「佾生」、「樂生」及「禮生」。 佾生,顧名思義便是指負責跳佾舞的人,由於孔廟場地小,加上學生人數不多,因此大龍佾舞隊只跳六佾舞,也只跳文舞。樂生是負責演奏樂器的人,其樂器是中國古代的樂器。禮生現在則由明倫高中及本地人士來扮演,負責禮儀。 參考資料 1.中央社2010年9月28日即時新聞 2.國語日報社網站 3.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孔廟文化資訊網 4.訪問大龍國小莊文湞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