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代                  里名特色                   街道名                    地名馬賽克                   分類指標

 

 

        道路的設置是為了滿足地方與地方之間的人、貨往來,規模小的道路就如聚落內部的、村里內部的,居民每日行走往來的道路。規模較大的道路就像聚落間的往來、跨鄉鎮的乃至於跨縣市的道路。在臺灣,道路依等級可以分成小徑、鄉鎮道路、縣道、省道、快速道路、國道等,各種道路因為等級不同、規模、大小不一,其功能性也有所不同。對於中壢市來說,包含了上述所有等級的道路皆有全部或是部分經過,或是設置聯絡道、閘道等,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壢市在都市發展、交通位置等方面的重要特性。

         將中壢市的所有道路列表統計後發現,全中壢若以里為單位,約可統計出600餘條的道路名稱,這些道路大部分是相互連結的,但是在不同的聚落間、不同的里間則會換成不同的名字。另外,受到都市計畫、街道改正的影響,這些道路大多是筆直而非彎曲的,有些地方呈現垂直相交如棋盤式的特性。另外,這些街道也經常成為劃設里界、設置學校、公園、公共建設等設置的範圍,扮演著一種連結又阻隔的角色。

4-3-1 2009年中壢市街道名分類圖

        若將中壢市所有街道名稱做意義上的分類,則一共可以分成10(圖4-3-1,分別是:

1相對位置    2合成地名   3原住民地名  4自然環境    5生產方式     

6人文設施    7開墾墾戶與紀念人物   8軍事眷村   9意識型態與典籍美德   (10中國地名

         從分類的數量上來看,以「意識型態與典籍美德」為最多,將近300條街道,佔有54%的比例,這類街道名主要集中在街市地區或是新設置的社區、里內道路。

其次為「相對位置」、「軍事眷村」與「中國地名」三類的地名,各佔11%左右。相對位置類的街道名多半以縣道等級為主的道路,道路的規模較大;軍事眷村則分布在主要的眷村里,如龍岡、華勛地區;中國式地名則集中於火車站後站的新興住宅區域為主。

再次為「合成地名」佔4%、「開墾墾戶與紀念人物」佔6%、「人文設施」佔7%。合成地名與人文設施類的地名在分布上較無一定的規則,多與其所在地相關的設施、地名有關;而開墾紀念人物除了中正、中山路之外,大部分恰好都集中在新興、林森與東興三里,屬於中壢後站的新興住宅地區。

         數量上最少的分類地名有「原住民地名」佔1%、「自然環境」佔2%、「生產方式」佔1%。原住民地名集中於日治時代三座屋庄也就是今日就明、新明、三民等里,與早年平埔族生活的社域有關;自然環境類的地名多分布在中壢市的西北地區,為市郊的地帶,這些地方多以農村、稻田、埤圳景觀為主;生產方式類的地名則分布在早期的農業地區。(圖4-3-2

  

4-3-1  2009年中壢市街道名分類統計表 (←點選總表)

4-3-2  2009年中壢市街道名分類比例

 

註:街道與名稱挑選自:中壢市公所《中壢市都市計畫街道圖》、金時代文化《中壢市街道圖》、urmap、google map等地圖,

       並由本專題田野調查確認而節錄。

 

 

 

 

 2010年台灣學校網界博覽會 © Copyright 東興國中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