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阿媽用河洛語交談,爸爸媽媽使用國語溝通,我不想理會弟弟時,會故意用英語回答他的問話。為了升學,也因為興趣,我花很多時間讀英語,日常生活我使用中文,但我對河洛話不熟悉…,雖然那是「根」!
我們的課程中加入「鄉土語言」一段時間了,但母語明顯不是強勢語言,當它們脫離了日常生活,便註定逐漸沒落的命運,學了幾年的課堂語言,如果無法落實應用,只能算是一種裝飾,稱不上工具,就更不知如何與文化接軌。學校裡老師們都很認真的指導我們,每週四更是本校的鄉土日,但我的鄉土語言仍不見起色,所以我一直對「鄉土課」有所質疑,而每次看到選另兩組鄉土語言的上課人數,我更加佩服上課老師的熱誠。
六上社會課程上到文化交流與創新,老師要求我們尊重、接納、學習多元文化,更有課外作業探尋「豐年祭」種種活動,這讓我們開始關心電視新聞上有關卑南族豐年祭的相關報導:諸如歌唱、舞蹈與語言、別緻的服飾穿著、充滿力與美的各項活動…。剛巧教我們資訊的豐老師本身是卑南族,很熱心的提供我們資料完成社會作業,更聽說豐媽媽也在耕耘卑南族語推廣,這讓我們興起了持續挖寶的興趣,既然接近寶藏了,豈有入寶山空手而回的道理?我們決定深入探討這個主題,也為鄉土語言盡一份力。
如果還有製作專題的學習機會,我想也該好好尋我的「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