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進入   |    六甲國中    
 
       

    (二)專題研究計劃總覽

        1. 我們參加的競賽類別是:地方特產特色

        2. 我們的「地方社區」是:

  以火鶴花揚名台灣的台南縣六甲鄉,六甲鄉一直以農業為本,以燒瓦為副。今六甲農業人口仍占就業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作為副業則自開拓起,發展不輟成為臺灣最大的瓦窯鄉,至今仍有可觀,乃六甲歷史之一大特色。曾有上百支瓦窯場煙囪齊冒黑煙,而有「黑鄉」之名,當鋼筋水泥取代磚瓦,窯場逐漸消失,傳統瓦窯業者開始注入藝術新元素,開創六甲瓦窯業的新春天。

  陳永華將軍屯墾於今六甲附近地區,教兵將取土燒瓦。據史學家們推測,六甲的紅瓦生產可追溯於此時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六甲的紅瓦是全台灣最有名的建築材料,有近百座瓦窯場煙囪齊冒黑煙,而有「黑鄉」之名,其盛況可見一般。而現今六甲尚餘幾座窯場還繼續生產,來到此處,可見到一磚一瓦得之不易。

     台灣百年建築,缺傳統磚瓦不可,六甲昔日以磚窯著稱,為了振興百年磚窯,並提升磚瓦文化,重振六甲瓦窯的前景,請大家一起來欣賞六甲瓦窯之美。

        3. 我們的專題研究計劃概要:

  大約在民國60年,六甲地區與二甲村及二鎮村之間,有一百多個窯,”燒窯”從此興盛,並且在此地被稱為黑鄉。後來因時代的變遷,因此瓦窯即將變成歷史。

  早期因瓦窯興盛一時的台南縣六甲地區,因時代的變遷即將消失,在燒瓦的過程,也是多有波折。這是一個值得記憶與懷念的地方,趁瓦窯場尚未完全消失之前,剛好利用這次的專題,研究、捕捉、保留一些歷史。

   六甲曾是台灣重要瓦窯場之一,在民國60年時,台灣人民為了方便而快速的燒窯就大量在六甲、中社、二鎮、官田、龍湖、七甲及菁埔等7個地區,搭建瓦窯從事燒瓦工作,後來因建築型態改變,各種新建材應運而生,導致使用瓦建造房子的人變少,瓦窯的生意逐漸變差,最後導致沒落。

        4. 我們的網際網路環境:
  本隊是利用學校的區域網路透過光纖連接上網路。

        5. 我們所遭遇和克服的難題:
難題
克服方法
★ 實際經驗不足
因為是第一次參加比賽,經驗不足,未能有效掌控進度,尤其是訪問這一類的事,可以說都還蠻生疏的,因此我們去請教電腦老師不足的地方、參考其他歷屆作品、蒐集網路的資料,加以改進,雖然在製作的過程中多次遇到瓶頸,不過各個隊員都很努力的去解決困難。
★ 團體默契不佳
整個隊伍中,最大的問題是不想一起做事、討論事情…等,想出的解決方法是分配工作給會那一個工作領域的人,避免爭吵,將默契好的幾個人安排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溝通方面,也是難上加難,所以我們用資訊的方便,來討論事情。我們的隊員來自不同的班級,彼此都不熟悉,需要時間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了解,讓我們培養出團隊的默契,在共同的理念下,同心協力,分工合作、小組討論。過程中,我們學會互相幫助、尊重包容,為共同的目標一起奮鬥、努力。
★ 專題研究資料不足
這次選的主題是我們從來沒接觸過的,網路上資料有限,最後我們決定到窯場中訪問,問了許多經驗累積的事情,由這次的訪問,所有的資訊都讓我們更齊全,希望以最好的知識讓不認識瓦窯的人更了解。

  因為第一次的參賽,對比賽的生疏而導致進度掌控、時間上的拿捏、資料的處理,我們遇到了一些困難,不過,努力不懈的我們是不會放棄的,我們有心把紅瓦窯推廣出去,就一定要盡我們最大的力量去完成,加油 ! 我們可以的

        6. 心得箴言:

  對於瓦窯,多數的人只知道有瓦片,其他的資訊則是十分模糊。基於想要更了解六甲鄉這份土地的熱情,我們組成了團隊小組,同時也希望透過我們研究的成果讓更多的人了解六甲的其他特色。

   起初,也對「六甲瓦窯」的知識一無所知的網頁製作的同學們,在經過一步一步完成網頁的過程,對這些瓦窯的故事了解許多,原來『瓦窯』也有那麼大的學問,不管是蓋房子用,還是燒窯的辛苦,我們都應該要以感恩的心來回報他們,謝謝你們!你們辛苦了!

  「一步一腳印」我們或許還沒有純熟的技術、專業的訪問技巧,但是我們深深相信,若我們持之以恆、努力不懈,我們的作品也是會感動很多人的。

  謝謝陳老闆,那麼熱心的介紹也謝謝他讓我們這些無知的小鬼頭認識到許多知識,而這次的訪問之旅,不只讓我們知道更多瓦窯的事情,也讓我們知道要傳承這些傳統技術,不是這麼簡單!

  沒有百分之百的毅力,堅持,努力,是沒辦法燒至好一塊瓦和一塊磚的,所以我們不只要好好感謝這些努力者,讓我們在這個E世代還可以看到這些傳統古蹟及作品,而我們也要懂得好好保護這些已經快瀕臨絕種的傳統技術、作品、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