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莊的發展
新莊廟街的形成
昭德宮發展
地理
新莊的發展
漢人入墾
新莊最早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武勞灣社居民住的地方,漢人以合作拓墾或承租土地的方式陸續開發。自康熙34年(西元1695年)由廣東貢生楊道弘招募佃戶拓墾,到乾隆26年(西元1771年)由潮州劉承纘發起興築長達20公里的「劉厝圳」,新莊平原至此仟陌縱橫,成為全台重要的稻米產區。
盛極一時
康熙33年(西元1694年)台北大地震,台北盆地一部分塌陷,形成台北大湖,此湖分為南北兩港,南港即為新莊。新莊港為淡水港的內港,港闊水深,可停泊數以百計的大帆船。康熙末年已有「社船」往來於新莊、廈門,到乾隆、嘉慶時期更是北台最重要的農產品及生活用品的轉運站,因而有「一府、二鹿、三新莊」的美名。
隨著河運發達及商賈貿易的興盛,新莊地位更形重要,乾隆15年(西元1750年)八里坌巡檢司移駐新莊街,乾隆32年(西元1767年)改稱新莊巡檢,乾隆54年(西元1789年)更設立新莊縣丞,隸屬淡水廳,自此新莊成為北台政經中心。
繁華再現
雖然新莊發展盛極一時,有「千帆林立新莊港」的美譽,但是因為河道日漸淤淺,各籍移民連續發生了幾次大械鬥,新莊線鐵路又改道經由板橋往桃園西行,新莊的發展遂漸趨沉寂。
日治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改隸台北州,屬新莊郡新莊街。
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因為鄰近台北市,帶動工商業迅速發展,新莊才逐步回復往日繁華。
民國35年(西元1946年)新莊街改新莊鎮,包括現在的新莊及泰山在內。民國39年(西元1950年)新莊、泰山分治。民國69年(西元1980年)正式升格為縣轄市,即今日的新莊市。
參考資料:
陳聖堂主編(2007),《北縣文化》,第93、97期,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新莊市志
林琪雯、簡明輝主編,(2001),《新莊大熱鬧-2001年台北縣宗教藝術節》,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