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源起發展階段陀螺分類典藏陀螺大溪陀螺

50年代初期自製、自削的木陀螺,仍是這一時期孩子童年的最佳回憶,但隨著經濟起飛,物資普及,機器製的木陀螺越來越精美,除了改變木頭的材質之外,玩具商人也開始改變木陀螺的造型及旋轉的穩定度,自己削製的陀螺,由於造型樸拙,旋轉的中心點不是那樣的穩定,再加上製作費時費工,願意自己DIY製作陀螺的孩子越來越少,陀螺因此變成了商品。塑膠製的陀螺也是如此,配合速食店的贈品活動,或夾附在食品中做為贈品的塑膠陀螺,各有不同的造型,引發一股收藏熱,此時「打陀螺」已逐漸從鄉野間的遊戲,提升為知識份子的收藏活動,而且科技般的陀螺(利用磁浮原理)也相繼問世。有些學校甚至將「打陀螺」是為體育教學的一環,或使之成為學校特色,像嘉義縣的溪口國小、台北縣蘆洲市的蘆洲國小、八里鄉米倉國小、桃園大溪鎮的美華國小、宜蘭縣的憲明國小,都在這方面大力推廣。

作為贈品的陀螺開啟陀螺收藏熱潮

利用磁浮原理做成的科技陀螺

民國初年30-50年代50-70年代80年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