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陀螺的出現最早可以上溯至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及常州圩墩遺址所出土的木陀螺,之後在山西夏縣的仰韶文化遺址亦出土陶製的陀螺 ,可見陀螺出現的歷史相當久遠,到了宋代出現一種叫做「千千」的玩具,它是在一個直徑約四吋的象牙製圓盤中,使用一個一吋長的針狀物體用來擰著使它旋轉,當它快要停止時,再使用衣袖拂動圓盤周圍的技巧,它就會繼續轉動,如此反覆下去;比賽時,則是看誰能讓這個物體轉動較久者為勝,這個活動當時盛行於宮廷之中,是皇宮後院的嬪妃們無聊時的一種休閒活動,這些玩「千千」的遊戲圖樣,在宋代出土的瓷枕上都可以見到嬪妃、兒童打陀螺的生動影像。
至於「陀螺」一詞,最早則出現於明朝,它是否由「千千」轉變而來,已無法考證,但從其轉動的方式或由現代賦予陀螺的定義來看 ,它們是可以歸為一類的。據明朝劉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書之中,即記載了「陀螺者,木刻如小空鐘,中實而無柄,繞以編織而無竹尺,著於地,急掣其鞭,一掣陀螺則轉,無聲也,是其緩而鞭之,轉轉無復往正如卓立地上,頂尖漩之,影不動也。」同時也記載「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死,踢毽子…」、「楊柳活,楊柳多,小孩小女閒不過,絲線結鞭鞭陀螺。鞭陀螺,陀螺起,鞭陀螺,鞭不已,鞭不已,陀螺死」的兒歌,周密在其所著的「武林舊事中.小經記」中記載:「若夫兒戲之物,名件甚多,尤不可悉數,如千千車,轉盤兒…。」除此之外,「嬉遊笑覽」、「燕京雜話」等書,也都引用「帝京景物略」一書,對陀螺有所介紹,可見明朝時期,陀螺已走入民間,成為民間兒童們的玩具,而且還具季節性,在春天成了一項風行的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