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源起發展階段陀螺分類典藏陀螺大溪陀螺

在大溪地區開發早期有一名為「林本源」的成功墾戶,該財團主人「林平侯」於西元1834年在大溪街區中心建立一座通議第大宅。因為林平侯具有官方身分地位,所以諸許多唐山高級木作匠師協助興造,落成之後匠師紛紛定居於大宅旁成家立業,因而開啟大溪木器產業。匠師們閒暇之餘教導子女自製童玩,其中最實惠的就是陀螺,大溪陀螺的特點在於小孩會選擇不同特色的木材來製作,並且發展出巨型陀螺以及多種不同的玩法,使陀螺成為大溪地區代表性的文化產物。

資料來源:大溪陀螺廣場

大溪大陀螺從民國70年以來,舉世聞名,足以成為台灣獨一無二的傳統民俗文化。說到大陀螺,『大溪一代陀螺王技藝俱樂部』居功厥偉;話說陀螺王的誕生,以及獨特的旋轉技藝,係由大溪鎮民簡武雄先生,於民國57年(1968)9月3日所首創。由於民國50年代,大溪小孩正風行著打陀螺,於是簡先生便興起打大陀螺的想法,並找人利用相思樹頭做了一顆五台斤重(3公斤)的大陀螺,由於陀螺太大沒人打得起來,於是簡先生與地方有志人事,同組陀螺王公會,由簡武雄先生擔任會長,內設有陀螺王旋轉技藝訓練班,訓練陀螺王技藝人才。終於由一位木器學徒王銘祥先生打起那顆5斤重大陀螺,而訓練班便從這顆陀螺開始練起,進而十台斤、二十台斤、三十台斤、四十台斤,很快的在四個月內便練到五十台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