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現況及觀光發展
   
地理位置與環境
 
 
 
 
 
 
 
旗津

津的歷史,要從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談起,很久以前,旗津島上出現了一個海盜叫林道乾,因為妄想稱帝而興兵作亂,結果在打狗地區被官兵圍攻無法脫逃,林道乾情急之下拿起寶劍順手一揮,劈開了擋住去路的打狗山,趁著海水湧入之際,以草席充當船隻,逃過了官兵的圍剿,但是旗後山從此就和打狗山分離了。其實旗津較具有根據的歷史,其精采的經歷也不輸於傳說。


雍正四年(西元1726年),荷蘭傳教士編纂的台灣地圖,稱旗后為「漢德那斯島」,歐洲人也稱旗后半島為「沙拉生頭」。咸豐十年(西元1860年)因英法聯軍之役而訂立《北京條約》,使旗后成為通商口岸,也讓那時的旗津有如萬商雲集百業鼎盛,因而成為了高雄首善之區

電信方面,牡丹社事件後,丁日昌撫閩,於光緒三年奏准電報線二線,其中一線自台南到旗后,總長約95華里(約為47.5公里),且設置「旗后分局」為台灣電報局之創始
打狗時代的旗津,在市政上佔有重要一頁。宣統元年(西元1909年),打狗區役場設在大竹里旗后街,管轄大竹里內的鹽埕莊、鳥松、旗津街、中洲及興隆內里的哨船頭街、鹽埕埔等。至民國九年成立高雄街,那時的街役場移於哨船頭,在此之前的十年間,旗后一直是高雄市政的重心


旗津自民國56年第二港口開闢後,又成為孤立的離島,對外交通只有接駁船。幸而「高雄港過港隧道工程處」成立後,於民國73年5月完成通車,更助長了旗津的觀光發展。旗津所度過的歲月,給了高雄最重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