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現況及觀光發展
   
地理位置與環境
 
 
 
 
 
 
 

業社會交通不便,物質缺乏,村民消費能力低、固定式的商店稀少、流動的臨時攤販多,在村民整日勞動,罕有休閒的情況下,由趕集、湊熱鬧、討價還價、東挑西選的購物形式中,轉化為今日休閒消的形式


台灣的夜市最早在舊都市中心出現,它們由小吃攤的聚集逐漸形成夜市,因此夜市開始在台灣形成時,即以每晚皆開市的的型態出現,而非由趕集式的「定期市」,逐漸增加開市日期轉變而來。現今在都會區邊緣及鄉下地區盛行的流動夜市則是在西元1970年後期交通發達後才盛行的現象。夜市在台灣勞力密集、小型資本為主的製造業於西元1960年興起後開始快速成長,民國70年中期的石油危機所造成的訂單退貨更促使夜市成為切貨及低價品的銷售中心,今天夜市除了依舊是外銷製造業瑕疵品銷售的管道外,更是島內無數以國內市場為主之小型製造廠所賴以維生之銷售網絡。

位於高雄市新興區的六合觀光夜市,在民國38年時舊名為「大港埔」,此名的由來是因其位於高雄港往市區的愛河附近,那時群聚而成的就是大港埔夜市,也就是現在六合夜市的前身。在當時,此地區因水路交通便利使得人口遽增,因而產生許多攤販,群聚於現今六合二路、民主路附近一塊約四百餘坪的空地上經營地方小吃生意,當時俗稱為「大港埔夜市」。民國51年行政院批准於中山路至自立路間成立「六合夜市攤販集中場」,並由業者成立管理委員會自行管理,當時正式獲得合法證照之攤販約有130餘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