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屏東縣政府參議蔡東源先生 撰書緣起 ☉撰寫過程 ☉關於李淑德教授

蔡東源先生 1959年出生於萬丹。屏東師專畢業, 曾任國小教師、文化中心秘書、教育局督學、課長、文化中心主任,現任屏東縣政府參議;曾寫過李教授傳記「提琴有夢-李淑德65回顧」一書。

<撰書緣起>

問題一:蔡參議十多年前,就替李淑德教授出版一本傳記,在當時是李淑德教授的第一本傳記嗎?
答:是的,這不僅是李淑德教授的第一本傳記,在當時,也是第一個為台灣本土藝術家寫的傳記。
問題二:您跟李淑德教授是如何認識的?
答:讀師專的時候,也玩過小提琴,恰巧國文老師余國基是林昭亮的大舅,常聽他提起李淑德和林昭亮。師專畢業後,在屏東縣牡丹鄉的旭海國小擔任老師,71年的暑假,在學校值日,李淑德教授帶著張大勝、葉綠娜、魏樂富這些朋友來爬山,我自告奮勇帶著他們上旭海大草原,就是這樣認識的,我還記得那時候的路況不好,蠻驚險的。
問題三:當初是什麼動機和想法讓您想要去寫這本傳記?
答:我覺得為台灣早期本土音樂家寫傳記,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就像歐洲人會去整理莫札特貝多芬的生平史料一樣。在整理的過程中,除了紀錄本人的貢獻,也連帶發覺珍貴史料,讓後人可以將這些寶貴經驗傳承下去。舉李淑德的人生來說,她見證了早年台灣的歷史過程,像中日戰爭、台灣光復、四六學潮、經濟起飛、台灣絃樂團發展等等,再加上她的個性爽朗,有很多精采有趣的故事,能夠紀錄下來,真的很棒!民國八十四年,我擔任屏東縣立文化中心主任,籌辦「一九九五屏東樂展」,以李淑德為主題,舉辦一系列活動,並且自告奮勇為她寫傳記,記錄她的成就及心路歷程跟大家分享。

蔡參議為李淑德教授寫傳記時合影


大樹下的專訪


 


 
<撰寫過程>

問題四:請跟我們談談寫傳記的過程。
答:這本傳記,是我前前後後多次搭機北上,拜訪李教授的老友、舊識和學生,從無到有「問」出來的,共花了一年的時間整理資料和照片,雖然辛苦,卻覺得非常值得。
問題五:寫傳記的過程中,有沒有特別的經驗和想法,可以跟我們分享呢?
答:我是屏東萬丹人,老家就住在鼎昌(李家的行號)的正對面約五十公尺,小時候讀過一年的「鼎昌」幼稚園,我記得上學的時候,只要越過萬丹街,沿著天香汽水廠走一小段路就到「大營」(李家早期曾經借日本兵駐紮,萬丹人也叫鼎昌「大營」),所以在寫傳記的過程中,寫到萬丹的李家,就會想到小時候阿公臭蓋萬丹的歷史及李家富有的故事。從李淑德屏東老家厚厚的灰塵中翻出的舊照片,當然也包括鼎昌的照片,這些泛黃的照片,記錄了前人篳路藍縷的艱辛,兒時的記憶,以及被淡忘的歷史,十分珍貴。例如書中有一張曼陀鈴樂團的照片,是李淑德父親李明家組的樂團,如果不是照片為證,後代子孫那能想像貧乏的年代會有人組樂團?所以我更加確信,為這些藝術家寫傳記,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問題六:寫傳記需要注意什麼?
答:當初寫這本傳記,原本想以李淑德的弦樂成就為「經」,以台灣弦樂及樂團的發展為「緯」,相互交錯,後來覺得容易偏離主題,放棄這個構想。所以寫傳記要注意不要偏離主題,其次是要有職業道德,不可以像某週刊一樣亂寫八卦,不尊重當事人的隱私。

<關於李淑德教授>

問題七:我們看書上的介紹,覺得李淑德教授的個性很特別,您覺得她是一個怎樣的人?
答:我和李淑德教授因為編寫傳記而成為好朋友,和她的相處的過程,我覺得她的個性豪爽,不拘小節,該認真做事的時候,又能全力以赴,可說是動靜皆宜,是個很特別的人。
問題八:李淑德教授最大的貢獻或成就是什麼?
答:我覺得李淑德最大的成就,就是造就了很多小提琴的人才,提昇台灣小提琴的水準與世界同步。四、五十年代的台灣,文化水平與經濟條件都貧乏的年代,缺乏學有專精的小提琴老師,李淑德留學美國七年,帶回紮實的小提琴技巧及音樂新知,除了師大授課外,更不畏辛勞地每週到中南部指導學生和樂團,尋找有天份的孩子,培育了許多像林昭亮、胡乃元等高徒,她的學生郭昱麟稱她為「哲學家」,我十分認同,她宏觀的打破性別的侷限,給予學生全人教育,兼顧人格發展和健全體能,而不只是音樂的學習,真是難能可貴。我認為,如果沒有李淑德,就沒有今日台灣弦樂團的興盛與水準。


隊員們與蔡參議合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