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

遷台初期

黃君璧.維多利亞瀑布

黃君璧

維多利亞瀑布

1969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當年10月25日台灣、澎湖列島歸還中國,海峽兩岸得到短暫的統一。不久因國共內戰,最後海峽兩岸又告分裂(1949年),中共佔領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黨政府退守到台灣,建立復興基地,兩岸的藝術便在不同的制度下分軌發展
  遷台初期的國民黨政府,以「反共」、「復國」為唯一的最高目標,文化政策受此影響,台灣過往的歷史被扭曲,本土意識的藝術被抑制而不得滋長。中國畫則因許多大陸名畫家隨政府遷台,而恢復了蓬勃生機,重續中國畫傳統。
  五十年代受現代詩派興起討論的影響,美術界也興起現代主義運動,以<文星>、<文匯>雜誌為中心,企圖帶動全盤西化。很多藝術家投稿介紹「二十世紀新興藝術」,並且以身作則創作,例如郭柏川移植野獸派,許武勇移植表現派、立體派,席德進提倡新達達、普普、歐普藝術。李仲生指導青年學習現代繪畫,一群藝術家成立了「東方畫會」和「五月畫會」(1956年),展示帶有「前衛」意味的非具象新派畫,帶動了現代藝術創作的氣氛,許多畫派如雨後春筍般的成立。六十年代後期因許多現代畫家相繼出國,現代藝術轉趨沈寂。
  七十年代台灣經濟起飛,鄉土藝術隨鄉土文學興起,對民間藝術的重視,超現實主義流行。由於經濟繁榮,商業畫廊崛起,主要出售為大眾接受的傳統繪畫,使畫家回歸現實,畫會便沒落了。許多現代派畫家改弦易轍,使現代畫呈衰竭狀態。
  八十年代後,民主改革運動興起,1987年「政治解嚴」,創作空間充分的自由,新生一代現代主義藝術家重新活動,畫會又死灰復燃,藝術呈多元發展,兼容共處。新抽象、新構成、新材料、表演藝術、裝置藝術……等均引入台灣,各地美術館經常舉辦前衛、裝置、空間特展,新繪畫、國際版畫大展、新人展望展等,使現代藝術得到空前蓬勃的發展。

五十年代

郭柏川.故宮

郭柏川

故宮

1946

七十年代

李澤藩.玫瑰花

李澤藩

玫瑰花

1976

 

 

明∼清朝 日治時期 民國台灣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