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首頁 螢火蟲 動物 生態破壞

前言    棲地

前言             

        花蓮氣候宜人,地形多變而聞名中外,更因氣候與地形的多樣化,孕育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近年來,生態觀光旅遊持續發燒,風光優美的鯉魚潭風景區,位於花蓮市南方20公里處,為東部地區最大的內陸湖,堪稱是花東縱谷最東人的水景明珠。廣達104公頃的湖面,湛藍的湖水,到映著翠綠山巒,加上不時劃破湖面的遊船成了花蓮水上活動的樂園,山光水色景致極美,很早就開發為旅遊景點,也是旅客觀覽山林湖景、享受飆艇和遊船好去處;春夏的螢火蟲入夜後,飛螢翩翩起舞燦爛奪目的景觀,帶來了洶湧的賞螢人潮,為鯉魚景觀加分,也是走訪縱谷遊客必訪景點,加上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陸續投入經費增建設施,在湖畔完成自行車道,增建親水設施;為維持潭畔生態,花蓮縣政府積極保育湖潭四周生態環境,並結合民間團體舉辦活動,來吸引各地觀光客,其中以賞螢活動獲得民眾熱烈的迴應。使鯉魚潭成為東部最知名賞螢區,為鯉魚潭注入旅遊新氣象。

        近年來鯉魚潭地區副季經常舉辦賞鳥、賞螢之綜合性活動,獲得民眾迴響極為熱烈,承辦之花蓮縣文化局、花蓮野鳥協會及荒野保護協會等單位均功不可沒。以九十三年為例,根據主辦單位統計,非例假日賞螢遊客可達二萬人次左右,而例假日更高達十萬人次,數字背後代表龐大的經濟利益,但是長達一個月,共約一百二十萬人次的賞螢人數,是否對於當地螢火蟲生態造成衝擊?主辦單位是否告知遊客正確賞螢知識?都值得進一步探討。希望爾後舉辦相關活動,除了秉持量少質精之精神,發揮生態保護教育及推廣生態知識的功能外,並辦理研習或教育訓練等活動,訓練當地居民解說能力與保育觀念,以提昇旅遊品質,讓生態旅遊內容更具教育性及啟發性。並由在地居民自發性協助螢火蟲棲 地管理,結合當地休閒農業,不但可增進當地經濟發展,開創新的契機讓自然資源已達永續經營及利用。

        本地區植被豐富,除少部分農耕地、農園、林班地及人為開發後的次生林地外,其餘地區植被發育良好,為典型亞熱帶雨林分布範圍。植物組成以「樟科」及「桑科」植物為主,即所謂「樟榕林」。樟科植物以樟樹、香楠及大葉楠為主;桑科植物則以澀葉榕、稜果榕、牛奶榕、島榕及水同木為主;坡度較大之生育地則有台灣蘆竹著生。近森林底層則有大量蕨類著生。

  在此植物相豐富的地方,當然也蘊育大量的生物,僅就常見及較吸引人的動物分述如下:

根據本校藍老師的調查報告,本地區調查至今共發現有以下十九種螢火蟲的分佈。分別為橙螢(Diaphanes citrinus Olivier)、蓬萊短角窗螢(D.formosus Olivier)、紅胸窗螢(Pyrocoelia formosa Olivier)、山窗螢(Pyrocoelia praetexta Olivier)、雲南扁螢(Lamprigera yunnana (Fairmaire))、赤腹櫛角螢(Vesta impressicollis Fairmaire)、黃脈翅螢(Curtos costipennis (Gorham))、黃肩脈翅螢(C.mundnlus (Olivier))、姬脈翅螢(Curtos impolitus(Olivier))、暗褐脈翅螢(Curtos obscuricolor Jeng et Lai)、梭德氏脈翅螢(Curtos sauteri Olivier)、紋螢(L.filiformis Olivier)、黑翅螢(Luciola cerata Olivier)、紅胸黑翅螢(L.kagiana Matsumura)、小紅胸黑翅螢(Luciola sp3)、端黑螢(Luciola praeusta Kiesenwetter)、雙色垂鬚螢(Stenocladius bicoloripes Pic)、洛氏弩螢(Drilaster rollei)、黑縫弩螢(Drilaster sp.)等。

 根據我們的觀察紀錄,本地區共發現哺乳類有:台灣獮猴,台灣野豬,長吻松鼠、白腹鼯鼠等

  綜合以上的觀察,本地區除了可稱上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規劃完整的環潭步道、自行車道及登山步道等,必定可以提供一趟自然、知性、生態及健康之遊。當然我們也要呼籲到此一遊的遊客們,在結束你們充實又生態的旅遊之後,除了足跡之外,不要留下任何東西;除了帶走一顆愉快又充實的心外,什麼都不要帶走,更希望大家要有共識:我們的自然資源不是繼承於我們的祖先,而是先借貸於我們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