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地理

高雄由來

高雄人文

高雄之美

高雄由來

一、高雄名字的由來―翻譯諧音

版本一 14世紀以前,打狗嶼本為臺灣原住民族平埔族西拉雅(Siraya)族的分支馬卡道(Makatau)族的居住地。15世紀左右,此地的馬卡道族為抵禦來犯的海盜,以遍 植刺竹的方式作為防禦工事,,並將地名取為「竹林」(Ta-kao),由於發音似漢人語言中的「打狗」(Ta-kau),故被漢化譯稱「打狗」或「打鼓」。
版本二

台灣史學者翁佳音所支持,他覺得「打狗」,跟日本學者猜測的「竹林」並沒有關係,而是以荷蘭語拼閩南語音的訛傳,本來是Tancoija打鼓仔,是海浪聲的擬聲字,後來變成鼓山,再訛為打狗。這種地名的命名規則就跟「鼓浪嶼」很類似。

版本三 此外日本古代稱呼台灣為「高砂」,也與高雄的古稱「打狗」有關。台灣日治時期後,因「打狗」(Ta-kau)音近京都附近的高雄山(たかお)的日文發音,且台灣總督府官方覺得其原名不雅,故改名「高雄」。


二、高雄名字的由來―鄉野傳說


版本一 「山貌肖鼓」而名:鼓山因山貌遠觀像鼓而得名,其來源為周元文重修府志中的一段「打鼓山,俗呼打狗山。其山踞海上,有大潭石洞,為安平鎮七鯤之宗。其形如鼓。故名。」
版本二

「巨石似鼓」而名:萬壽山主峰的山麓較大尖崁,崁下的山豬韻,有一外形似鼓的大石塊,被稱為「石鼓」,據說若以棍棒敲擊,會咚咚作響。

版本三 「避厄鳴鼓」而名:余文儀的續修台灣府志載云:「打鼓山西有石佛,舟人經此必鳴鑼焚紙錢。」劉良璧的重修台灣府志亦云:「石佛之北有石塔,石佛之南有涼傘嶼,接屹立海中,舟人經此,必鳴金獻紙。」而陳文達的鳳山縣誌也有類似的說法,云:「隔海參差,遠近浮沈而列於打鼓山之左右者,西有石佛,舟經此,鳴金鼓以獻紙。」遂雲,打鼓山因舟人打鼓而名。
版本四

「誤虎為狗」而名:傳說明鄭復台初期,常被蕃族騷擾,乃由唐山輸入一對老虎置入山林,以其獲得嚇阻之效,不料山胞認不識其貌,不識虎威,群起追獵,二虎不敵其一負傷逃至民雄,鄉民誤為「魔貓」,蜂擁追打,於是稱其地為打貓。另一 隻跑到高雄,村人誤認為「狗精」,也合力追打,就稱為打狗。

版本五 「思源懷鄉」而名:打鼓的名稱,是早期東渡來臺、胼手胝足墾耕的先民, 為懷念其故鄉故里——福建閩侯縣的「鼓山」命名之,以獲慰藉,減輕思鄉之苦。


三、高雄名字的由來―歷史由來


版本一 據目前考古調查,打狗地區有人類活動的紀錄可追溯到在約7000年前。而正式明文記載的文獻則是出現在1603年(明神宗萬曆卅一年),當時明朝將軍沈有容,率水師到澎湖台灣追剿倭寇,隨軍福建人陳第著《東番記》,稱高雄為「打狗嶼」。
版本二

壽山(柴山)在舊誌裡稱為打鼓山,又稱打狗山、麒麟山、蛇山、埋金山、柴山、壽山、萬壽山。山名的改變率很高,它的更名史如同台灣政權的轉移史,從十五世紀的打狗山、打鼓山,到清光緒年間的林道乾十八藍黃金傳說,又叫埋金山;又因人們常到山中撿拾柴火到旗後及哈馬星販賣,所以又稱為柴山;到了日據時代,日本人為裕仁天皇祝壽改為壽山;光復後為了先總統蔣公又改為萬壽山;後來市議會又改回壽山,不過到最後高雄人還是習慣稱柴山這個親切的地名。

版本三 打鼓為平埔話竹林的意思為馬卡道族所居地,民間譯音為打狗。當時漢人稱他們為打狗社,因此有打狗山、打狗嶼、打狗港的名稱出現。而稱為打鼓的原因是因為官方覺得打狗名稱不雅,改以打鼓名稱代之。

 

 
拍攝者:張昱婷 拍攝者:張昱婷

參考資料

  1. 高雄文獻委員會出版之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
  2.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之打狗史略展
  3. 城鄉生活雜誌第64期
  4. 高雄略史與名稱由來:
    http://163.28.10.78/content/local/kaushoun/dazen/country/37/index.htm
  5.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9%9B%84%E5%B8%82%E6%AD%B7%E5%8F%B2
撰文者:張銨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