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天母名字的由來

舊稱三角埔,清代、日治時期皆以三角埔為當地名稱,天母原本僅為境內的小地名。戰後三角埔地區劃為三玉里,現分為8里,合稱天母次分區,但鄰近的蘭雅、芝山岩地區亦常使用天母為地名,一般視為廣義的天母地區。 因為1950年代美軍協防台灣,美軍高級軍官宿舍設於天母地區,有位外國軍官到天母向一位農夫問路,由於農夫聽不懂英文,只好用台語跟他說「聽嘸」, 而聽嘸的諧音因而轉變成「天母」。這樣的傳聞固然有趣,也反映了天母特有的歷史背景,但其實真正的天母地名背後,有著更豐富的故事。

歷經事件

香民吳先生表示,在這裡除了台灣人會來拜之外,也會有日本人、美國人,一些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都會來這裡拜拜,祈求平安。這座廟裡,可以祈求學業、感情、歷經事件 第二次大戰結束,台灣光復,日本人被遣回過後,天母教的神尊,無人照顧,廟宇都破碎,地方人士心感不忍,在民國三十六年,在福德祀旁建廟宇供奉湄州媽祖和七尊大神像(今稱七仙真祖)。 財運等等,不管是有什麼樣的願望,都可以來這裡拜。曾經就有來這裡祈求的名眾可能如願,會送金牌、花來還願。 . 民國六十年間,因道路拓寬,兩廟宇位居路界內,遂覓現址遷建,於民國六十八年臘月落成。本地區自古由三角埔與玉潮坑兩地合為一行政區,光復後里鄰編制擇取兩地名頭字禒三玉里,故本宮亦取名為三玉宮。

距今年代

三玉宮開元於清乾隆年間(約於西元1750年),距今二百四十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