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化街位於台北市大同區,19世紀末以來一直是台北重要的茶葉、中藥、雜貨集散地…

 

由來

 

  迪化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世紀中期,那時有大量的泉州人移民至台灣,再加上一些漳州人一同定居在台北艋舺,他們與位於台北的平埔族人通婚,以致人口大增,使艋舺大為興盛。

  清道光年間,當一批泉州同安人在大龍峒興建保安宮、四十四崁(崁即間的意思)店鋪和聚落時,大稻埕還是人煙罕至的荒涼地,直到清咸豐元年(西元一八五一年),僅有為躲避搶匪,從基隆到迪化街避難的同安人林藍田所開設的「林益順」店鋪,由此可確定大稻埕是由漢人開發。而這間店鋪,就是迪化街最早的店鋪。

  至於大規模的墾拓,則是在咸豐三年(西元一八五三年)的頂下郊拼之後。當時,逃走的那批同安人,原本打算在同安人大本營的大龍峒落戶,可是霉運連連,連續下了兩個月的雨,房舍老蓋不起來,只得遷移至今大稻埕的迪化街碰運氣。械鬥落敗的同安人,決心在此重建家園,並建造了地方神霞海城隍的廟宇。此廟也成為如今迪化街廣為人知的廟宇。

  19世紀中期,淡水河淤積並不嚴重,來自閩南一代的船隻時常停泊於此大稻埕碼頭,這些碼頭除了方便移民人潮上岸,更可以帶棟商業運作,於是迪化街便以南方碼頭為基準,逐漸向北發展。又因為南街處多為沼澤濕地,則率先發展為街道規模的是中街。

  1879年台北府城開府,當時以茶葉、稻米及樟腦、中藥等買賣為主的中街與中北街已是遍布洋行、店鋪的商家重要聚落。

 

 

 

 

 

 

 

 

 

 

 

 

 

臺北市立中正國中 「失落的回憶-迪化街」© copyright 2019 Taipei Municipal Zhongzheng Junior High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