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醢人》鄭眾注述:「酏食,以酒酏為餅」。賈公諺:「以酒酏為餅,若今起膠餅」,這裏的「膠」通「酵」,酏食算是較早的餅類食物了。 漢代以前,中國人的點心以糕粿為主。漢人發展出製餅的技術相傳是因為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將西方的植物油傳入漢朝,因植物油不似豬油那般油膩,使漢人得以用油炸的方式製餅。 漢代的麵食幾乎都可稱為餅。東漢劉熙《釋名》解釋道:「餅,並也,溲麫使合併也。胡餅,作之大漫沍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 漢餅古稱即是「胡餅」,「胡」字一有餅上撒胡麻之義,一有自西域傳入、胡地之餅的意思。 一般認為,湯餅即現今湯麵的雛型,湯餅實際是將和好的麵糰托在手裡撕成面片,煮食 。此說法可見於宋代黃朝英《緗素雜記·湯餅》:「余謂凡以麪為食具者,皆謂之餅,故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水瀹而食者呼為湯餅,籠蒸而食者呼為蒸餅。」亦可見於《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羹湯者,有『湯餅』之意存焉。古無『麵』字,凡麺食一概都叫作『餅』。」 相傳三國蜀漢諸葛亮七擒孟獲之後,無法渡瀘水,卻也不忍犧牲人命祭河神,遂下令以麵粉包牛、羊肉餡,做成49個麵人頭,作為祭拜溺水陰魂的供品,終得以平安歸朝,此為「饅頭」的前身。另相傳諸葛亮為讓孫權不得反悔將妹妹嫁給劉備,遂命人分送糕餅給東吳軍民,將婚訊廣為散布,後各地效仿於婚前送餅,此為「喜餅」由來。因此,糕餅業界奉諸葛亮為祖師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