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雄港:

高雄港位於台灣高雄市的海港,為台灣四座國際商港之一,同時是台灣第一大港、世界第15大港口,貨櫃吞吐量約占臺灣整體港口貨櫃吞吐量四分之三,

貨物吞吐量約占臺灣整體港口貨物吞吐量二分之一。其鄰近高雄市中心,港區的範圍橫跨高雄市6個行政區。管理及營運由國營的臺灣港務公司高雄港務分公司負責。

高雄港原稱打狗港,原為漁村。而在清治時期咸豐年間依照中英天津條約,高雄港開口通商,1863年成立海關高雄關。光緒年間,清廷在此修建火砲等陣地,

英法領事與洋商時來勘查。在清治時期,打狗港原是南部僅次於安平港的第二大港,但由於後來安平港港口淤積嚴重,使得當時的洋船都難以進入,

打狗港於是取而代之。且由於此時打狗港附近的腹地逐漸開發,加以物價低廉,因此逐漸吸引外商前來採購民生物品以及投資。從此打狗港便成為英

、美商人爭逐的焦點,但其後由於美商經營不善,因此打狗港逐漸成為英商的地盤。且隨著對外貿易的逐步發展,打狗港附近產生許多新的聚落,高雄

市目前許多地名如旗後庄、鹽埕埔莊、哨船頭、苓仔寮、三塊厝等地便是此時開始的起點。

1895年,因馬關條約臺灣割讓給日本,臺灣民主國成立並發起戰事抵抗,日軍於1896年9月方佔領港區。日本為強化本港貨運功能,於

明治33年後展開多次計畫拓建,明治45年初步建成7座碼頭,可泊3,000噸船隻。昭和12年完成二度改建,可停8,000噸船隻,碼頭擴至16座,倉庫19座。

10,000噸船隻也可進出港區。航線方面,大正13年已有高雄-橫濱線、高雄-廣東線、高雄-天津線、臺灣-朝鮮/滿州國線等,貿易總額當年吞吐量為158萬噸。

昭和14年吞吐量升至320萬噸,成為日治時期高雄港的運量高峰。

昭和19年中期以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太平洋戰場展開反攻,美軍已漸次贏得紐幾內亞塞班島菲律賓等戰場勝利,美國陸軍航空軍已能對臺灣、

琉球直接空襲。10月以後,高雄港遭到盟軍猛烈轟炸,所有碼頭倉庫幾盡摧毀。日軍為避免美軍登陸作戰時利用該港補給物資,自沉大船五艘封鎖港道。1945年日本戰敗,

民政府接管臺灣後,於12月正式成立高雄港務局管理高雄港業務,同時打撈沉船以清理航道。民國48年後,高雄港展開12年擴建計畫等多項措施,

至民國69年完成中島商港區,並增加深水碼頭27座,淺水碼頭2座。附設高雄加工出口區前鎮漁港、臨海工業區、中國鐵公司臺灣國際造船公司

以及第一、二、三、四貨櫃中心等。民國64年第二港口開通,並在民國73年完成。第高雄港過港隧道五貨櫃中心,於民國78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