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夜市的起源

 

從傳統夜市到觀光夜市

        所謂「夜市」就是攤販在街道聚集夜間營業之場所,日據時代控制較嚴, 攤販在道路設攤情形較少。台灣光復後,政府遷台,台北市成為臨時首都,外來移民人口增加,在街道設攤情形日益嚴重,某些特定場所特別容易聚集攤販。

  這些聚集的攤販群,最初僅在白天營業,隨著台北市夜間活動增加,夜間亦有 攤販聚集營業,逐漸形成市民所稱之夜市。從歷史與空間演化過程的角度來看夜市的形成原因,除了在廟宇周邊(如饒河街觀光夜市、華西街觀光夜市與士林夜市等)的交通利基點外;市場周邊、著名大學旁(如公館夜市、師大夜市與逢甲夜市等)及商圈人潮聚集處(如遼寧街夜市);以及老舊社區、國宅附近周邊(如南機場夜市),都是形成攤販商業群聚的原因。(此段引用自世新大學觀光學系陳華如小姐碩士學位論文)

        1983年9月,臺南市中心的民族路夜市,遭市府以環境因素為由禁止設攤營業後,促成臺南市郊區流動型夜市的發展。台灣人存在血液裡的堅韌性格,開墾者對於困境逆來順受的智慧,使花園夜市應運而生。

  

剛建成的花園夜市(資料來源:花園歷史)


  花園夜市最早的位置是在一間開滿花的公園旁邊,因而得名, 但也有另一個說法是,在當初成立這個花園夜市的時候,要讓它有如花園般的多彩多姿、 五彩繽紛而命名的。

  花園夜市始於1999年,最初坐落於台南市北區育德路與文成二街旁空地,招牌上的全名為鄭子寮花園夜市。承租鄭子寮重劃區內土地,於每週四、六、日經營夜市,發展頗具規模,與鄰近之小北成功夜市相映。在當地原有的東帝士百貨停業後,承接原有商圈之人潮。

武聖夜市(資料來源:台南市武聖夜市資訊網)

  從最早於1984年在台南開業的武聖夜市,台南人熟記的「大大武花大武花」七字口訣,正是一周七日夜市的開業順序。花園夜市將原本伸手不見五指的重劃區,重新規劃與投資 , 轉變成今日熱鬧非凡的「花園夜市」,還曾在新聞台發起的「心目中最受歡迎的夜市」 網路票選中得冠。讓「花園夜市」 成為臺南最具指標性的夜市。

       流動夜市與傳統夜市最大的不同,在於傳統夜市往往是由攤販慢慢聚集形成的聚落,且形式通常為一條主要街道與其相接的數條巷弄所構成,而流動夜市規劃一塊場地在其中設攤。由於地租便宜且因居民少較不易造成干擾,特色是在市郊覓地,以每週二至三日的方式舉辦定期市集。

  台南花園夜市是相當成功的商業模式,其經營理念與開市地點,成為許多追隨者開設夜市的指標之一。不只是台南,全台出現了許多經營方式或名稱類似的夜市,如田尾公路花園夜市、八德興仁花園夜市、輔大花園觀光夜市和此次的重點:安和國際觀光夜市。至今已有三座的興仁花園夜市,帶來了不容小覷的觀光效益。


台南花園夜市(資料來源: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