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內容
研究內容
研究內容主要分成:尋根、踏查、重拾、展現等四個部分。
「尋根」指的是展開研究的契機還有歷史脈絡;
「踏查」指的是跟隨林宣佑老師瞭解、尋找車鼓陣遺失的拼圖;
「重拾」指的是重新認識車鼓陣文化並開始學習的過程;
「展現」指的是研究結果的呈現以及練習成果的表現。
(一)尋根:
我們都住在彰化縣二林鎮溝頭社區,是一個非常純樸的小社區。社區裡有一個守護著居民的重要信仰中心「天和宮」,在一次翻修整理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一口木箱,這個木箱有著厚厚的一層灰塵,外表也不太起眼,不過經過社區裡面的長輩說明之後,才知道原來這個木箱是相當珍貴的,裡面放著已經失傳五十年的車鼓陣表演樂器「錢龍棍」。我們開口問了很多關於這項傳統藝術表演的背景,但長輩們只能用很片段的記憶,大概的敘述當時的表演形式。這才知道原來當初的表演都是臨時組成的表演團隊,沒有特定的指導老師也沒有特定的表演者,每個表演活動都是臨時組成表演團隊進行表演,因此沒有真正對「錢龍七響車鼓陣」有完整的表演及指導記憶的人,雖然是溝頭社區才有的獨特車鼓陣文化,但也只知道與一般的車鼓陣表演略微不同(下段說明),其他一無所知。
(二)踏查:
在沒有前人可以詢問及指導的狀況下,我們追隨林宣佑老師實際走訪進行田野調查的結果發現,無論彰化和美的施藝師以及雲林土庫的吳藝師都因為沒有續用錢龍棍來表演而無法詳實的說明錢龍棍的使用方式及表演型態。對於錢龍棍的敲擊法,各方說法差異很大,也無法聚焦訪談重點,因此只能就曲譜進行對談,至於錢龍棍則仍然沒有定論。只能知道在過去彰化地區一共有12個車鼓團體,濁水溪北部分布最廣泛,跟其他鄉鎮比較起來,二林鎮的車鼓表演團體佔多數,但在校園及社區中沒有出現過傳統車鼓陣,因此廣興國小的車鼓陣社團是獨一無二的。其次,因為各方車鼓陣表演都改用一種叫做「敲啊」的器具,所以一直堅持使用錢龍棍的溝頭社區也就保留了「打七響」的特殊表演特色。
至於錢龍棍的產生則是因為以往的廟會活動中是非常熱鬧、聲音也相當吵雜的,但當時並沒有擴音機或廣播設備,因此表演者比須非常用力使用手掌拍打身體各部位發出聲響,製造節奏,這對表演者的皮膚是非常疼痛而且不舒服的,所以想到可以藉由錢龍棍上的銅錢互相撞擊而發出聲音。這根棍子約莫45公分,由三節竹子製成的,特別挑選三節的原因在於手握的部分可以在中間,兩端則綁上銅錢製造聲響,在拍打時也比較不容易裂開。除了減低敲擊的疼痛感,更能凸顯表演效果,可以說是「前人的智慧」。
(三)重拾:
今年暑假,在校內的「夏日樂學計畫」中,學校正式聘請林宣佑老師成為我們的指導老師,開始為期12天的密集訓練,因為林老師遠從高雄而來,我們必須珍惜每分每秒,一天練習七、八個小時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但沒有人喊辛苦,我們就這樣一直練習,心裡想著或許這樣的傳統文化真的可以因為我們的努力再次發揚光大,也或許可以重啟溝頭社區特有的車鼓陣文化。
我們學唱「四門譜」、「看燈十五」、「才子弄」,熟悉唱曲、動作、走位、節奏等技巧,並在林宣佑老師的講解下得知車鼓的表演源自「人肉傀儡」的動作,動作中有一些舞蹈的基本動作,也有穿衣服、整理髮帶、穿繡鞋的動作融入其中,不全然只是舞蹈動作。此外,大家閨秀及婢女走路的方式也大有不同,前腳跟、後腳跟的點踏都不一樣,這些非常細節的部份也都在我們研究及參與的過程中,不斷的發現。除了錢龍棍的使用,在表演中女旦會手拿摺扇作為表演器具,在扇面題詩或者寫上車鼓曲詞都是連結傳統藝術內涵的一種方式。
(四)展現:
經過緊鑼密鼓12天的訓練之後,我們表演團隊的小男生已經可以自在舞動「錢龍棍」,並規律地將錢龍棍握在手中拍打在手臂、肩膀、腿部各種部位,發出聲音、產生節奏,形成一段表演;至於團隊中的小女生也可以熟悉的舞動扇子並搭配不同的手勢、腳步,演出傳統的車鼓小戲。最一開始的「四門譜」以逆時鐘方向完成四個方位的踩踏,透過兩對正反向的「開四門」表演,達成「圓滿」的意思。在車鼓陣的表演當中,林宣佑老師講解了各個曲目的內容涵意,讓我們更能體會當中的意境而使演出更加逗趣活潑。在努力的完成探究及表演練習,我們終於在天和宮翻修落成那天,正裝演出。表演給神明看,重新展現五十年前專屬溝頭社區的車鼓陣文化。自此之後,我們也到鹿港的玻璃媽祖廟、二林的仁和宮媽祖廟進行表演,感謝神明給予我們幫助以及機會來研究瞭解這個傳統文化。最終,我們在全國體育民俗競賽中獲得「優等」的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