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簡報   /   網站地圖  /  回歡迎頁









 

我們問老師:「為什麼七夕要拜七娘媽亭?」 老師:「為什麼你過生日要吃蛋糕吹蠟燭?」

我們異口同聲說:「這是一定要的啊,因為可以許願、因為長大了、因為開心快樂大家一起慶祝…」 老師說:「七夕要拜七娘媽亭,也是一樣,就像生命禮俗一樣。

我們很懷疑的說:禮俗?這麼八股、古早味

字面上來看,禮俗就是禮儀和習俗

為了體現每個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建構出每個階段不同的價值,承擔起不同階段的責任,而衍生出的相關儀禮與習俗,也就是「生命禮俗」。

原來以前的漢人的家庭必須針對每一個人,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實施不同的生活教化,目的乃是希望每位家庭成員都能清楚知道,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到成年、結婚、負擔家庭,甚至年老的做壽、生病、老死的過程。

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角色與職責,為了突顯每一個階段的差別,因此漢人將生命禮俗分成五個重要的階段,也就是:生、養、婚、壽、死。

早期人類開始建構家庭以後,同時也開始承擔了家庭的責任,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生產的方式、下一代的生育、教養、財產的建構與分配,以及人員和財產安全的維護…等。

為了達到上述的目的,讓家庭可以更安穩的成長,因而產生某些規範或儀禮,漸漸地也就成為以不同家庭為主的家禮,其中當然包含了對每個人的期許與責任,而訂立出來的鼓勵與規範,而這正是生命禮俗的初章。

人們藉由生命禮俗彰顯生命中的喜悅、負擔、成就之間的不同,而透過這三個不同的目的,進而設計出各式各樣不同的階層儀式,經由這些儀式讓每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進入儀式的榮威。

然後進入這樣的社會公式,即出生時由父母替自己舉行儀式,成年結婚後,人們為自己的孩子舉行,等到年老時,又變成孩子來替自己過,如此建立出一個完整的社會秩序,這也是建構早期台灣傳統社會秩序的重要關鍵,這些儀式的價值感跟莊嚴性,會隨著每一代不斷的繁衍而不斷被重複,並成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法則。

我們問老師:「那拜七娘媽亭是因為哪個階段?」 老師:「當然是祝福你們平安長大的成長禮俗!」

喜悅、希望與祝福

負擔、長大了要更懂事

成就、對成長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