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風格

寶藏巖的建築方位為座東北朝西南,建築格局則是單殿配左右護室,風格上混雜了傳統閩南風格與中國大陸北方宮殿式建築風格。正殿入口為捲棚式步口簷廊,上刻有雙獅斗座;正殿中門的石柱及石窗,均為清代古跡,尤其是歷史悠久的褵虎石窗,雕工細緻,造型古樸;步口廊上的托木雕作、左右兩側牆上的龍虎堵彩繪、和石堵上的麒麟石雕及抱鼓石,也都值得細看。

(圖10/寶藏巖上的石虎)

因寶藏巖歷年來的擴建與整修都缺乏類似傳統大木匠師的設計概念與修建過程之統整調和,多是由小規模的土木包工分批或分階段施工,使得其施作工法與構件風格呈現混雜或拼貼的狀態,並常有將舊有不同時期之構件重新分散鑲嵌在翻建部分的狀況。然而,這也塑造了寶藏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特色─「廟中廟」。

(圖11/寶藏巖廟中廟)

現在的寶藏巖寺廟仍保有清代建築特有的長廊木結構,古物則有乾隆辛亥年間的石柱、和道光年間的多對楹柱;仍清晰可識的楹聯共有13幅,從落款可見且多為清代泉州、安溪等地移民信眾所獻。但較具歷史性的古匾,則僅剩日治時期的「寶藏巖」和「註生殿」。

(圖12/寶藏巖寺廟大廳)

在寶藏巖的寺前和側面入口,還有一些日治時期信徒奉納而保存至今的日式石燈座,部分可見「昭和十四年」的刻文;寺內也還留存刻有「臺北觀音亭大正辛酉年造住持德馨領眾立」等字樣的金屬飾牌,都顯示著寶藏巖觀音信仰在日治時期的持續。

(圖13/寶藏巖前面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