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各位,有聽過我們龍星國小的校歌嗎?我唱兩句給各位欣賞:「晴耕雨讀,靜心養氣,五鳳樓裡,讀書聲起…」晴耕雨讀是我們校歌的第一句,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對「讀書人」的理想描寫。晴天的時候,就努力耕種,自食其力;雨天的時候,就閉門讀書,學習孔孟的道理。

那麼,讀聖賢書,是為了什麼?當然是要學經世濟民的道理,考試做官,為人民服務嘛。就像孔子所說的「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

而古代很多讀書人做官很久以後,要退休了,告老還鄉,通常又回到田園,過著「晴耕雨讀」的生活。也有的讀書人,因為才華沒有受到賞識,或者自己的意見沒有被採納,或者看不慣官場的惡習,所以做官做到一半就辭職,像東晉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最後《歸園田居》,寫出了有名的《桃花源記》。

晴耕雨讀也是客家人教養子女的方針。客家先民在貧瘠的土地上,艱困求生,教育子弟在晴天時外出耕作農事,雨天留在家中勤讀書求得知識,充分利用時間努力向上。所以「晴耕雨讀」成為客家人的傳世家訓。

「晴耕雨讀」一語取自三國時代諸葛亮的《鳳翔軒》:「樂躬耕於隴中兮,吾愛吾廬;聊寄傲於琴書兮,以待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