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到了日治時期,明治42年(1909年),又因水源不足而再闢登峰圳來取水。圳主吳登峰此次除了引坪林坑溪外,更取香對溪的水源,開鑿登峰圳。其中,位於坪頂一處的「內厝」,更是連接舊圳、新圳及登峰圳三圳的隧道口,根據調查,這三條水圳全截自擎天崗溪(舊稱坪林坑溪,為內雙溪上游)而建,並鑿穿鵝尾山。其中登峰圳隧道因為有大量蝙蝠棲息,一度成為蝙蝠洞風景區。(k) 由於三條圳路均為居民共同出資、獻地而開墾而成,因此自清道光年間起,在清潔及管理上,皆為居民自理。直到日據時期,因圳路經常損壞,在缺乏經費維修下,轉而交由七星水利組合〈現今的七星農田水利會〉協助管理;時至今日,水利會每年有兩時段會派人清理圳道。 近年來每逢豪雨颱風季節,圳路均受災情影響,而有崩塌損壞情形,例如民國89年象神颱風過境,大雨使得圳路水勢洶湧,如形成大瀑布,水道結構受損。(b)而民國104年之蘇迪勒颱風、杜鵑颱風,亦造成樹木崩塌,部分圳道遭受損壞。所幸在定期而迅速的維修防護下,古圳仍然保持完整樣貌。(j) 由開鑿的先後也可以發現,水圳越來越長,技術越來越好。今日整個平等里,幾乎處處能見水圳蹤跡,但隨著交通普及,許多水圳經過的區域,如內厝、內寮、大莊仔,都被橋樑或柏油所覆蓋,古早處處皆水路的景象,逐漸消失。
然而「坪頂古圳」於2009年4月29日經由文化資產委員會所確定,登錄為「文化景觀」,成為臺北市第一個正式登錄為「文化景觀」的文化資產,深具意義。 依照規定,「文化景觀」需具備下列其中一項標準,依序如下:
(一)能表現人類與自然互動的意義。 難能可貴的是,坪頂古圳卻能四項標準齊備,成為珍貴文化資產,其中兼具的理由如下:
|
|||||||||
參考資料:
(b)古圳。 (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會發行-2002年6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