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眷村

 

 

眷村的起源

 

  眷村最初的目的是使隨政府來台的官兵及其眷屬有一暫時安居生活的空間,使國軍可以專注於軍事任務,並隨時枕戈待旦,反攻大陸,收復山河。因此早期眷村有許多是因陋就簡,臨時搭建的房舍,居住者也多認為當時那種簡陋的生活方式只是一種短暫的過渡。但隨著台海戰事及國際局勢的改變,反攻大陸的夢想逐漸幻滅,臨時居所逐漸轉變成長久住家,形成五十餘年的眷村生活與文化。眷村是台灣社會中相當特殊的一個社群,在台灣多元的社會中,眷村及眷村人民的生活方式形成一種特殊的次文化,成為台灣歷史及台灣文化的一部份。

                  ▲簡陋的屋舍

 

                    ▲眷村眷舍

  民國 38 年政府退守來台後,依據「國軍在台軍眷業務處理辦法」之規定,軍眷以集中居住、集中管理為原則,即所謂的「眷必歸戶、戶必歸村」,部隊與軍眷為後勤政策所統籌監督,並可因應戰事而起的緊急動員,因而建構了眷村的雛型概念。部隊接收日本所留下的的軍營、宿舍及空屋外,也利用營區四周的 土地由兵工廠興建連棟式木造房舍來安置眷屬,亦有領取軍方津貼補助後自行搭 蓋起臨時居所。

 

眷村的發展歷程

眷村的發展歷程早期係與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轉進台灣的過程、眷屬安置政策、臺灣的經濟發展與太平洋防線的戰略位置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後期則與國家住宅政策及眷村改建政策息息相關。發展歷程可分成五個時期:

 

 

年份(民國) 特點 內容
32-45 混沌未明的大遷徙 1.民國34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派員接收台灣。

2.民國357月成立基隆要塞司令部,國軍官兵及部分眷屬來台,搬入日人遺留下來的宿舍

3.民國 38-44年間共有19次的撤退行動,大量軍民分批撤退湧入台灣。此期間移入人口估計約有150-200萬人。

45-55 軍眷住宅籌建運動 1.興建眷村的高峰期,形成眷村聚落的骨幹。

2.此時期有計畫,且大規模的興建眷村,形成日後社會大眾所熟悉的眷村生活、眷村文化的主要因緣。

56-69 軍眷住宅籌建運動 1.民國56年國防部開始實施86期的「華夏集建」專案貸款,婦聯會暫止,由民間捐建眷村運動。

2.此時期的眷村不只因為經濟成長,建築材料有較佳之選擇,「華夏集建」計畫亦開啟了眷舍私有化之濫觴。

69-85 眷村變國宅之改建運動 1.民國69年「國軍老舊眷村重建試辦期間作業要點」通過施行

2.民國85 年發佈「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

86 ~至今 眷村變國宅之改建運動(二次遷徙) 1.民國 85 年發布實施的「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至今持續推動中。

 

 

   
   
 
   
柔菁小語

從以前到現在的眷村變化很大,早期眷村看起來較繁華而且居民多、人情味重;現代眷村比以前差很多,居民變少了,甚至以老人居多,所以我們應該要讓後輩也能了解眷村從以前到現在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