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年代物語環境大觀汙染現況保護作為希望工程專題簡報

<年代物語>細說從頭


                                                                                                                                                                     圖片取自後勁溪采風錄

[民前記事]
早在漢人未進入後勁溪水域之前,平埔族便在這裡生活多年,而後明鄭軍隊看上後勁溪的地利之美,開發了仁武、後勁、右昌等三個聚落。

經過馬關條約後,日本治台時,因為後勁溪口地勢顯要被開闢成左營軍港,使得原本居住的居民被迫遷村。


在清代早期文獻記載中,因為當時的鳳山縣面積寬闊、交通不便、資訊不足,所以對後勁溪的敘述都很簡短,各時期歷史文獻對後勁溪早期的名稱,不是稱做「萬丹港」就是「井水港」。至於「後勁溪」一詞,則到清末時期,秀才盧德撰寫「鳳山縣采訪冊一書」才開始稱做「後勁溪」。

[民國~~]

*1913年在後勁溪與楠梓坑溪匯合處附近建設了稱做「水龍頭」的抽水站,以供應甘蔗等農業灌溉所需。同時後勁也成為橋仔頭糖廠的一座衛星聚落。

*後勁溪曾經是灌溉了仁武、後勁、右昌等區域農田重要的河川。民國35年設置中油高雄煉油總廠,隨著經濟起飛,原本沿著後勁溪兩岸的農田,紛紛被現代化工業區所取代,造成日後嚴重的污染,加上民國58年成立的楠梓加工出口區、仁武、大社工業區以及西青埔垃圾掩埋場的污染,後勁溪成了一條又臭又黑的黑龍江。

*民國76年政府解嚴後,民眾針對政府一些不符合人民需求政策的抗爭和請願,後勁居民為捍衛美麗的河川,發起了震驚國人的反五輕運動,也逼迫政府正視經濟發展的背後應該如何重視環保的問題 ,才使後勁溪有了重生的契機。


[近代發展~整治]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從2002年才起開始著手規劃後勁溪的整治,逐步完成河道兩岸的親水設施。河堤二側步道全長7.4公里,從都會公園出發到援中港濕地,沿途經過德連橋、益群橋、右昌大橋,經過興中制水閘門,接到中興橋至出海口,是一個觀察海岸生態的好景點。途中也可以走到附近的右昌地區或高雄大學生態湖,完整的親水休閒設施,已成為北高雄居民休閒的最愛。

資料來源:後勁大代誌(2000)。鄭水萍,南方文化研究室。高市中正文化中心
 

 

                                                       

細說從頭
地理位置
環境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