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甲戲的特徵是以南管音樂為底,並吸收部分的北管音樂,念白則由泉州話改成臺灣當地方言。此外由於受到臺灣小戲與上海及福州京班影響,使得內容多變龐雜,故而在民間有「南腔北調」、「南北交加」的稱呼。高甲戲的音樂具有濃郁的閩南地方韻味。器樂分為文樂和武樂。文樂以嗩吶為主,配以品簫、洞簫、三弦、二弦,後來又加入琵琶、楊琴、二胡、中胡、小提琴和大提琴。武樂有百鼓、小鼓、通鼓、鐸板、大小鑼、大小鈸,特別是響盞和小叫,是丑、旦戲不可缺少的打擊樂。(請按off/on)
高甲戲的音樂曲牌以南曲為主,兼收木偶調和民間小調,並在旋律節奏上進行了必要的改革,使之適合舞台上表演各種人物性格的需要,具有濃郁的地方韻味。
而在唱工方面,高甲戲演唱皆用本嗓,只有在最高處才運用假嗓,每句末尾,過去皆由後場幫腔,後已不用。唱字行腔雄渾高昂,也有清婉細膩的音韻。演唱的曲調包括傀儡調,南管以及民間小調,而以南管為主。不過在南管的唱字行腔上較自由,不似梨園戲的嚴謹。且梨園戲唱多白少,高甲戲則唱少白多。
Copyright © 2014 | ShengGang Junior High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