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 ››› 鍾愛王羲之

 

鍾愛王羲之
 

        在我們訪問大師的過程中,對於大師為何要在歷代書法名家中,選擇王羲之的筆法來進行鑽研有了深刻的體悟。因為王羲之不只擅長一種字體,他在各種字體上都有極高的造詣,和其他的書法家相比,從王羲之的筆法著手練習,對於各式各樣的字體也都能觸類旁通。
        其實大師也不是單單鑽研王羲之而已,許多和王羲之有關連性的人他都會加以鑽研,如唐太宗和唐高宗等,沒有因為程度的高低而有所差異。如此才能夠涉獵到更多樣的筆法,不會孤陋寡聞,只對於王羲之的字體感興趣,而忽略了在包羅萬象書法世界中,其餘書法家各具代表性的字體。
        王羲之家族中除了王羲之外,也有不少的書法名家,如其子王獻之,他在書法上的功力爐火純青,有乃父之風,也是家喻戶曉的書法名人。書法之中要分出優劣是一件難事,沒有認定誰才是第一,唯有在人生數十年的光陰中勤加練習,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書法是永無止盡的,沒有任何的書法家敢說自己的作品是完美無缺的,書聖王羲之也無法達到最高的境界,只能透過更多的練習來謀求進步。透過鑽研古人的筆法,可以讓我有更多的學習,了解各個書法家獨具風格的字體,也許會創造出更優美的字體,讓書法之道能夠更加寬闊。

 

  王羲之簡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後官拜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其書法師<衛夫人、鍾繇>。
王羲之無真蹟傳世。著名的《蘭亭集序》等帖,皆為後人臨摹。
王羲之七歲時跟書法家衛鑠學習書法,庾翼在荊州見時人競習王羲之書體,不以為然說:「小兒輩乃賤家雞,愛野鶩,皆學(王)逸少書,須吾還,當比之。」
        相傳王羲之住處附近有一小池,王羲之練完書法均在此洗筆,每日習字,久之,池水為之變黑,竟能直接蘸取充墨之用。當年王羲之在溫州擔任永嘉郡守之際,曾在今溫州墨池坊揮灑文墨,故於溫州舊鹿城區市政府前有一墨池。王羲之在南渡後,好山水與交友,「時人目王右軍,飄如游雲,矯若驚龍」,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與孫綽、許詢、謝尚、支遁等宴集於山陰之蘭亭。《蘭亭集序》寫成後兩年,因不受朝廷重用,即「稱病去郡」。終老嵊縣金庭。許詢得知王氏隱居金庭,特從蕭山趕來與之為鄰。卒葬於孝嘉鄉濟度寺。
        王羲之的書法實踐,變當時流行的章草、八分為今草、行書、楷書,是書體轉換時期平地而起的高峰。其書法尺牘散見於唐臨諸法帖、十七帖、日本的喪亂、孔侍中等名品。其子王獻之亦為書法家。王羲之曾指導陳郡謝氏的謝安,謝安書法亦成一格。

【照片資料來源】http://shuhua.baike.com/article-56950.html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與鵝

  王羲之很喜愛鵝,因為鵝的脖子細極長,並有彈性,當鵝的脖子擺動時,自然形成一幅曼妙的舞姿。王羲之模仿它的形態,揮毫轉腕,所寫的字雄厚飄逸,剛中帶柔,既像飛龍又像臥虎。
  王羲之明白學寫書體,不能一味的仿效,必須吸取古人神韻,加以靈活變通,才能有自己的風貌。所以他往往在字體上,求得數種不同的寫法。傳說王羲之所寫的「羲」字、「之」字、「當」字極多,但往往字字不同,這就是變化體勢。
  王羲之在書法史上的成就,有人認為:「與其說得力於他的書法,還不如說得力於他對書法改進的成就。」我們知道,由章草變創為今草,在王羲之以前,固然已經有庾翼、郗惜、王洽等人在下功夫,但把章草變得盡善盡美的,卻不能不歸功於王羲之。更由於唐宋的帝王多喜愛他的書法,風行草偃,使得王羲之的大名天下皆知。
王羲之年少的時候,為了寫好書法,每天都不停的勤練,每當寫完了字,就在門前的那口水池裡洗毛筆、硯台。時間一久,池水都變成黑的了,因此,當時的人稱那口水池為「墨池」。

王羲之錯把墨汁當醋醬
  有一天,王羲之聚精會神的在練字,都忘了去吃飯,他的妻子郗浚就叫家僮給他端了一盤熱騰騰的饃饃和一碗醋蒜醬。家僮幾次催他趁熱快吃,王羲之都只隨便的應了幾聲:「好啦!就吃!」。頭也不轉的又提起筆來揮灑。家僮沒有辦法,只得去稟告夫人。郗氏在書房前的長廊,看見王羲之手裡拿著一個饃饃往嘴裡送,一口咬下去,又趕緊吐了出來,而且嘴角盡是黑黑的,看見夫人進入書房,才笑問:「這醋蒜味道不對啊!」夫人又急又疼的把他手中的饃饃搶下:「相公!墨汁怎麼可以當醋蒜呢?」

【資料來源】http://163.26.157.129/xoops/web/60/pen/story/03.html
                        http://www.928n.com.tw/book/sub2-4.htm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