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和興的故事
›››
劇團負責人
劇團負責人─江陳咏蓁老師
江陳咏蓁老師(下圖)故鄉位於彰化,是個純樸中帶有一點文化氣質、又充滿人情味的好地方。她從小就喜歡雜耍特技,剛好住家附近就有大廟,每逢宗教慶典時,經常邀請歌仔戲團和布袋戲團來表演。
小時候的江陳老師看到舞台上的人飛簷走壁時,總能激起她無限的想像力,整顆心深深被吸引著。
人生有夢,築夢踏實
陳老師小時候的心願,在就讀國中時,竟得以實現。
「當時彰化縣政府很注重推廣傳統戲劇,那時的南北館好像還沒有成立還是快成立我已忘了,剛好周清玉縣長的黨部就在彰安國中的斜對面,那已故的團長江清柳先生跟縣長接洽可以在國中做社團教學。」
所幸的是,彰安國中的校長也很支持傳統戲曲得推廣,於是周縣長就直接把歌仔戲薪傳放在彰安國中進行,使得江陳老師在國中時期就奠定了她的演戲基礎。
江陳老師學了一學期後就畢業了,畢業時學校舉辦畢業公演,也就是成果展,受到很大的迴響,已故的江團長在彰安國中教了兩期,江陳老師是第一期的學生,雖然畢業了,但都有再被邀回來幫忙教學弟妹們,她們都是在畢業當天做畢業公演,演完了之後就把這個案子轉到二林高工。
「這時我都有繼續跟著江團長學戲,因團長人非常的好,當時他們有一輛十人座的的車子,就專車來接送學生相當方便,且媽媽對這傳統戲劇覺得還可以也沒有多大的反對,重點是我有興趣學,我要追逐我的夢想。」
人生的轉捩點
江陳老師追求自己的夢想,堅持自己的目標,相對的也選擇了她未來的人生。走進歌仔戲的職場裡,在前團長及前輩們的導引領下,江陳老師的訓練過程是不可言喻的,只能說是「酸甜苦辣皆盡嚐」;江陳老師說,以前學戲的小孩真可憐,因家裡貧困養不起
,父母就將他們送到戲班裡去學戲,戲班供吃管住的,還會給父母一筆錢回去補貼家用,而這些簽約的小孩就稱為綁戲小孩。
這些綁戲孩子一簽約最少要五年以上,年紀大約在 7-8 歲間,年紀太大的孩子戲班老闆也不喜歡,每天一大早,這些綁戲孩子就要起床學拉筋、倒立,戲演得不如預期還要被打,現在的名角有一些都是被打出來的。而江陳老師是因為興趣來學戲而被打,她比較不覺得苦。
正所謂「不打不成器」,就這樣苦學了兩年,江陳老師已具備了上臺演戲的資格,先以演三花與丑角為主,算是踏出了她目標的第一步,已經是不容易的。
成為新和興家族成員
當時新和興共有三團,全部都由資深的演員來擔當主角,江陳老師的戲分就只能當丑角,游走在三團裡;但是認真學習、不怕苦的敬業精神往往都是備受矚目的,「我算是後起之秀,在短短的時間裡就能竄升擔任要角,我先主攻小生再慢慢學習小旦,所以演小生或小旦對我來說是遊刃有餘。」
也在這時,江陳老師跟現任團長擦出了愛火。現任團長當年去江陳老師家中提親時,都被拒於千里之外;她的母親認為,嫁到戲班是一條很辛苦的路,如果只是位演員,哪天演累了、不想演了,隨時都可以退出;但是家族企業就不同,當時江陳老師的母親相當反對。
但現任團長不因受到重重阻礙就氣餒,反而更有勇氣與耐心地每年去提親,共提了三次,在民國83年母親終於卸下心防,把愛女交給現任團長,真正成為家族成員。
承願再起
「一直處在公公的羽翼下,已習慣了跟隨著公公的腳步南征北討的模式,但就在民國91年時公公病逝,頓時失去了精神梁柱,再加上整個大環境改變,多元化的新興娛樂節目接踵而來
,觀眾的口味也紛紛轉向導致歌仔戲漸漸沒落。」
少了觀眾群對新和興劇團的經營雪上加霜,面對如此突如其來的龐大壓力,新和興一度匍匐不起;為了成全公公臨終前心願,新和興不能倒,家族企業要傳承,新和興幾經掙扎,決定承願再起,面臨衰退期的歌仔戲,他們整理好思緒,改變經營策略,以嶄新的風貌呈現,以最經典之作
「白蛇傳」奠定新和興團在歌仔戲界之穩固地位。
薪傳
為了保有歌仔戲傳統藝術文化的本質,江陳老師跟現任團長均有責任與義務去延續傳統,前團長當時就已意識到:如不薪傳,歌仔戲會面臨「斷米之炊、後繼無人之慮」,恐怕未來就再也看不到歌仔戲了。
所以,新和興在前團長時代就已經開始薪傳了,薪傳這一塊是很不容易形成的,尤其是歌仔戲的部分特別難,很辛苦又需要堅忍不拔的毅力。於是,新和興積極的跨足到學校的社團、社區大學、暑假國中、小學的「扮大戲、歌仔情趣味研習營」,以及寒假的國中小進階班、寒暑假的文武場訓練營,只要縣政府有規畫舉辦歌仔戲班,江陳老師跟現任團長均義不容辭,傾囊相授,不怕你學,只怕你學不來而放棄。
這幾年,新和興投身於傳統民俗藝術文化的傳承系列活動,一連串馬不停蹄地來回奔波教學,成果斐然,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能將這傳統的戲劇文化繼續推廣傳承,進而希望能推向國際端,廣泛延伸到世界各個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