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網站地圖小試身手東榮國小

       

中央台婦育館日新堂、造景舍房第一、二工場第三、四工場圍牆、防空洞

       

導覽志工:嘉義舊監獄是西元1919年,也就是民國八年蓋的,到現在已經快百年了,首先看這門口可以看到都是磚造和木造,木頭是使用阿里山的檜木。門口曾經在地震時圮毀,是後來才建造,所以可看出門口是比較窄的,原來的門口是比較高的,大門口進出的門剛好是中間,進來後兩側是相對稱的。

□代表所在位置

導覽志工:這是接見室,收容人和家屬接見的地方。

<圖文資料來源:2012.11田野調查>

□代表所在位置

     
       
趙老師:嘉義監獄有兩個重要的文物,沒有放在典藏室裡面:
一個就是現在的外大門,是民國十年左右建築。在三零年代的時候,跟白河大地震一樣,發生了好幾次的大地震,所以現在看到的是二代的,不是一代的。因為當時大門有損毀,獄方將門板跟窗框拆下來後,一代門上方的裝飾樓,在重建的時候省略未建,門洞亦降低三分之一,其他按原比例重建後,把門板和窗框裝回去,所以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兩塊檜木大門,就是民國十年左右重建時,使用的那兩塊。
  第二個就是佛龕。日本人跟我們一樣,在上主要大樑的時候,會有一個祭祀的儀式,叫上棟式。當時,自日本京都的本院寺,請回了這位日本的神祇,來祭祀之後,這個佛龕留在這個位置,以宗教形式,做教化之用。民國八十三年嘉義監獄遷往嘉義縣鹿草鄉時,原本想要一起搬遷,經請示後並未獲准許。一直到民國九十年,原來部分在舊監執行的業務,已決定整個搬遷,再度請示,仍不獲神明同意,便將其留在原位。民國九十八年轉型為獄政博物館時,也不敢隨便移動,目前讓祂能與參觀的朋友見面。以上就是兩件沒有收入典藏室的嘉義監獄重要文物。
  它原來燒香的地方是從這裡上去,日本人在沒有禮拜的時候,佛龕是不外露的,兩個門要關起來,要拜的時候再把門打開。後來,因為燒香的次數太頻繁,所以就把香爐移到下面來,不再到上面上香了。


王老師:收容人入監服刑後會希望有個心靈上之寄託,神龕之設置可穩定收容人之不安心靈,使其安心服刑。現在監獄會因宗教的不同而有佛堂、教堂、天主堂等建置,以符合不同宗教信仰收容人之需求。

 

<圖文資料來源:2012.12田野調查>

       

導覽志工:為什麼取名為婦育館,這是因為如果收容人有三歲以下的孩童,因母親入監服刑沒有人照顧,所以便可以跟著母親一起入監,當母親在工場作業時,小孩會集中在育嬰室,由專人照顧。若女性收容人於入監前懷孕,入監後才出生之嬰孩,亦可跟著母親至三歲,最多只能延至三歲半便要出監。婦育館內舍房分為好幾種,有獨居房、二人房、五人房、雜居房,因為人多房少,雜居房最多可住到十二人。

導覽志工:這間是育嬰室,門窗都是透明的,不能有隱私。小孩子都是三歲以下,超過三歲就要家人來帶走或是送去社會局。她們一關進來就不能出去,所以都有衛浴設備之配置。
參考資料:依據<監獄行刑法第十條>規定,入監婦女請求攜帶子女者,得准許之。但以未滿三歲者為限。滿三歲後,無人受領又無法寄養者,得延期六個月,期滿後交付救濟處所收留。前二項之規定,對監內分娩的子女也適用。

□代表所在位置

導覽志工:這邊是犯人放封的地方,這東西的作用是防止白蟻,因為木頭最怕白蟻,裡面有放白蟻喜歡的飼料,白蟻聞到就會跑進來,巡查人員會來看裡面有沒有白蟻,如果有的話就要除蟲或噴灑防蟲劑,防護木頭被蛀。<資料來源:2012.11田野調查>

趙老師:走道旁邊的綠色蓋子,是園區的白蟻偵測器。開始時,先在裡面放入木材(多為邊材),然後定期抽出察看,如果木材有被取食的痕跡,表示園區已有蟻患了,此時,會把木材取出來,置入餌劑。餌劑是一種幾丁質的抑制劑。什麼是幾丁質?人類是內骨骼,昆蟲是外骨骼,昆蟲外骨骼的成份就是幾丁質。昆蟲為了成長,必須脫掉外骨骼(也就是蛻皮),餌劑能打斷昆蟲蛻皮的過程,使其無法完成蛻皮而死亡。

  因為白蟻是社群動物,負責日常雜務、照護的工蟻,是裡面最多的蟻種。工蟻外出工作,取食餌劑後,返回蟻巢,繼續餵養其他白蟻階級;經過口器的接觸,其他成員亦會食入餌劑;最後工蟻大量死亡,其他蟻種無人照護等等狀況,導致族群漸漸瓦解,這是園區用來消除白蟻的方法。

<圖文資料來源:2012.12田野調查>

       

導覽志工:「日新堂」是收容人聽演講或參與文康活動之處所。
<圖文資料來源:2012.11田野調查>

□代表所在位置

趙老師:一工前以鋼筋圍起的水池,原本是要做防空洞,但因為建築時,底部開始有水滲出(嘉義舊監中有多處湧泉出口),於是停止施工。現在裡面的湧泉泉水中有大小的魚兒,可以供應前方的大池子使用。

□代表所在位置

嘉義舊監裡面有很多不同形狀大小的池子,像浴室裡面也有大浴池,為什麼呢    

  主要是因為全區的建築物,大部分都是木頭建材;大門跟新收門(勇舍尾端,正式名稱叫檢收門。新收收容人入監報到時,警備車進來的地方,平常是關閉的)這二個門,是嘉義舊監唯二的出入口,雖然新生路警戒牆外,是嘉義市消防局東區消防分隊,大型消防車卻無法進來。所以這些池子,除了洗澡、洗滌物品、裝飾等功能外,都另兼消防池使用,在萬一火災發生時,有足夠的水源可用。

王老師:此處庭園造景都是收容人做的,他們其實十分多才多藝。

<圖文資料來源:2012.12田野調查>

       

王老師:早期監視系統並不發達,舍房設置空中巡邏道,因為走道很窄所以稱貓道,可從上往下看舍房中收容人之動態,如此才會無戒護死角。

   

□代表所在位置

 
 
       

趙老師:大家知道,為什麼智舍和工場的太子樓蓋得不一樣?因為舍房是收封後,收容人休息的地方,不需要太多光線,較需要的是空氣的流通,所以太子樓蓋得比較長。舍房是執行自由刑的地方,所用建材大都堅硬、不易打破,不能像工場,有大塊玻璃,導致它可開的出口也不能多,更需要上面的太子樓來輔助通風。

  發現舍房內下方有通風口,那是內通氣口。外通氣口降到最下方變成長方形,整面牆壁從內通氣口上方,開始從一面壁變成二面壁,內通氣口跟外通氣口中間,可以循環空氣用。所以手伸進去裡面時,會發現裡面是空的;再加上窗戶、屋頂、天花板中間有空隙,空氣會在太子樓的木條窗、內外通氣口中做流通。舊監的舍房,是對著南邊的,夏天的時候,南風會由通氣口進去,再從太子樓出來,可以有效消除舍房裡面的溼氣,對收容人的健康較有幫助。

  為什麼裡面跟外面的通氣孔要分開?如果兩個通氣孔,放在同一個位置,裡面跟外面就相通了。如果有人從外面,傳了什麼不該傳的物品進去,那就影響到戒護安全,這就是為什麼把通氣孔分開的原因。
       

趙老師:日本監獄的建築法則裡面,規定舍房外牆要比內牆厚,外牆規定大約是二十公分,內牆是十二公分,後來因為洗石子的關係,遮蔽了清水磚,所以目前看不到兩牆的差別,但原來在蓋的時候,舍房的縱深跟寬度,都是有規定的。   

  舍房裡面顏色,在監獄建築法則規定,門跟窗要上漆,在一點二公尺以上的地方到天花板,要上防水的白漆,窗框跟門框要上淡黃色或淡綠色的漆。嘉義舊監在執行矯正業務期間,是淡綠色的,轉型成為博物館後,才恢復成木材的原色。

  為什麼要有監獄建築法則的規定,主要是要讓舍房裡面的色調明亮,避免環境太暗,收容人的情緒容易低落。在雜居房裡面還好,獨居房只有零點八坪(這是日治時期的大小),現在我們的管理中,有獨居房這個名稱,實務上,會盡量做到至少兩個人同住,這樣在突發狀況發生時,才有人得以立即應變,通知主管前來處理。

     

趙老師:現在看到的洗石子外貌,用的是日本的「清水磚」(比較薄、比較紅、稍微寬一點點),清水的意思,就是紅磚的原貌,沒有任何塗料,現在式之建築大都看不到磚頭了。      

□代表勇舍的左面牆位置

 

  看守所一二工這邊的勇舍左面牆,就是建造初期,所有舍房的外貌。日治時期中期,喜歡以洗石子的方式來裝飾建築物,所以這些洗石子下,就是紅磚牆。因為矯正機關跟檢調機關是不同機關,所以二邊的工程不一致,讓我們很幸運的,仍然可以看到勇舍左面牆的那道紅磚牆。

  民國九十八年開始整理嘉義舊監,為轉型成為博物館做準備時,有很多人建議為什麼不恢復成原來的紅磚外貌。但是,如果把洗石子都打掉,便會損壞到裡面的紅磚,古蹟就會受損,所以就採用『復新如舊』的概念,讓所有的東西維持原貌,由解說員來說明這段故事即可。

<圖文資料來源:2012.12田野調查>

       

趙老師:(第一、二工場)屋頂上的凸出物叫「太子樓」。日本人在蓋房子的時候,都會輔助太子樓於屋頂上方。

     原因一採光用:第一工場前面窗戶是打不開的,但後方窗戶可以打開,收容人在工場工作時,需要光線。受刑人在八點十分進工場後,鐵門就關上,午、晚飯都在工場裡面吃,工場內也有廁所可以使用,所以在五點收封前,收容人不再四處移動,全部都待在工場裡面。

  原因二是為了空氣流通:目前可以看到五個太子樓,每隔一段距離,都會蓋一個太子樓,讓空氣流通、循環。

□代表所在位置

       

趙老師:斜撐工法,橫的叫樑,有二層的叫二重樑,直的叫豎。第一、二工場是內斜撐,第三、四工場是外斜撐,外觀上就可以看出端倪。設計成這樣的建築形式有什麼樣的作用?

趙老師:(第一、二工場)

  內斜撐只利用內部的斜撐工法,它必須在屋頂內部,用很複雜的斜撐來加固。這邊除了主要的樑外,還有二種樑,原來的大樑外,在上面又做了一重樑,在大樑跟二重樑間,再做了斜撐的工法,可以看到非常多的鐵件輔助加固,讓大樑跟二重樑連結在一起,它的力道是一樣的,這是西式木屋的建築形式。

  斜撐工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把卸除外力的概念放進去。一層層的斜撐工法,把力道卸給旁邊的樑柱。如果沒有這些工法,所有的力量,會集中在屋頂的大面積平面上。使用斜撐工法後,屋頂上方承載的力量,就會分散到斜撐的木條上。斜撐工法使用得愈多,分散出去的力量就愈多,下壓的力量便分散,減少地震來時,房子搖晃的程度,搖晃程度越能減輕,房子倒塌的機率便越低。因為嘉義位於多道地震帶上,因此防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在結束『鎖國政治』後,在法律、建築、民生上,大量運用西洋科學。西洋建築上,採用的是應力的計算;應力就是,我們以原有樑柱支撐屋頂,帶出公式計算,反覆運算,便可找出最適合的斜撐方式,內斜撐就是用這種非常繁複的工法,這是西洋建築採取應力的原理。第三、四工場因為是後來蓋的,沒有使用比較繁複的內斜撐工法。

  日本的傳統習慣中,在建築過程中會有上樑的儀式,上頭記載著日本神道教的神祇、工事名稱、上樑日期、業主、設計者等相關資料,也可以說是建築物的身份證明一樣,稱為「棟札」。

 
<圖文資料來源:2012.12田野調查>    

       

趙老師:(第三工場)木頭很怕二種東西,一種是溼氣,另一種是白蟻。外斜撐工法將建築撐高,下雨時,雨水因為水泥基座的隔絕,而不會碰到木結構。還有木頭的蟻害,最大宗就是一種叫家白蟻的白蟻,家白蟻是土棲性的,不是說架在水泥基座的上面,白蟻就找不到木頭可以啃,但是可以儘量把蟻害減到最小。 

  雨淋板,外面一塊一塊的板子,雨淋板的作用主要是排水,讓雨水沿著雨淋板的排列滴落。它往外凸出,讓雨水順著雨淋板往下滴落到外面。上面蓋的是後來修整時加覆的銅片。為什麼要加銅片?除了更堅固外,還有一個原因,因為銅被雨淋後,會釋放出硫酸銅,被木頭吸收後,木頭便不容易腐敗,而且因為木頭裡面物質改變,白蟻也比較不喜歡吃,可以讓木頭的保存期限更久。銅片跟銅瓦片多運用在高緯度地區,當地較不使用陶土燒的瓦片,因為雪融後,陶瓦片會吸收融化的雪水,等到水的飽和度太高後,瓦片容易爆裂,造成年年必須修繕。

□代表所在位置

 
       
趙老師:(第三、四工場)
  這邊可以看到很簡單的工法,主要的樑跟柱之外,它還有旁邊斜撐出去的木材,那就叫斜撐工法。 
  日本位於較高緯度地區,他們有一種特殊的建築形式『合掌屋』,是種倒V形式的房子。不同於嘉義舊監的建築物,以裁成不同大小的尺寸的木條施工。『合掌屋』用的是整根的樹幹做樑柱,用很粗的麻繩綑綁,因為是倒V形的房子,下大雪時,雪會往下滑落,不會積存在屋頂,因為如果蓋平面的屋頂,雪一直堆在上面,最後積雪的重量,會壓垮房子。
  嘉義舊監是用西洋式的木屋建構。木結構下方有『勒腳牆』,跟牆外的斜撐的水泥基座,亦起撐起房子的木結構部份。還有一個地方,可以看得出來,木條之間用鐵件加固,這也是西洋的木造建築會使用的方法。
  中國建築有一種叫榫卯,什麼叫榫卯:凸出部分稱為榫,凹入部分則稱為卯。在連接時凸凹相接一榫一卯接合,沒有釘子,不須黏膠固定。


趙老師:在民國五十三年時嘉義有個白河大地震,嘉義市八到九成的建築物倒塌,但是第三工場從蓋好後,從沒有倒塌過。所以這裡的榫卯跟鐵件加固的工法,實有幫助到第三工場的保存。

  還有一個建築的方法,可以幫忙把地震的力道卸掉,就是臺灣鄉下經常可以看到的『編竹夾泥牆』臺灣話叫做『掤仔壁』;就像我們竹蓆就叫掤仔蓆。最先以竹子削成薄片之後,用麻繩一格格綁好(有的並無麻繩綑綁),這是內牆的基礎。接著利用泥土(或牛糞)、米糠、稻草,以一定比例,經過摔打練土,有黏性後,再塗到編竹上,竹格子塗滿後,再依各地方的講究,上生石灰、熟石灰一層一層交錯,不固定塗幾次,一般的工法是塗上二、三次。
  當年九二一地震起先是上下搖,接下來是左右搖,這就是斜撐工法要幫助房子的地方。房子因為上面比較重,下面比較輕,地震還沒有很強的時候,會一點點搖,等到開始搖的時候,愈搖幅度愈大,幅度大到一個房子受不了的時候,房子就會倒塌。斜撐工法便是讓力道可以卸掉。 
編竹夾泥牆跟水泥牆有什麼不一樣?
  日本人在神戶大地震後,開始有很多避震的規定,譬如要求蓋房子時,所有的裝潢,必須都要加固在牆壁上面,因為他們發現,神戶大地震受傷最多的,是傢俱倒下來,所造成的人員傷亡。 
  因為水泥牆是堅硬的東西,所以當兩邊力道不均時,便會裂開,裂開後就會倒塌。但是編竹夾泥牆不會,因為除了它是用各種不同的材質組成,內部每個角度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地震來的時候,外面生石灰、熟石灰二個塗料,會先因震動而裂開、散落、掉下。此時地震若仍未停止,編竹裡面的土塊就會掉下來。因為它的主體─竹子是很輕的東西,並且被固定在木結構中,所以最後這面牆也不會倒。
<圖文資料來源:2012.12田野調查>

       

趙老師:民國八年,當初開始蓋舊監時,為什麼先蓋行政區、舍房以及工場,而不是先蓋警戒牆?

  因為這裡是矯正業務執行所在,矯正業務必須的建築物,自然要先蓋。所以先蓋職員辦公的地方,而舍房,則是收容人晚上收封休息的地方,白天執行業務時,受刑人必須工作,工場亦為必須配置,所以才先蓋好這幾個部分。第一、二工場原本是一個工場,後來依不同的工作性質,才分開來,變成二個工場。大約在民國十年左右,才開始蓋外面的大門、警戒牆還有圍牆。

□代表所在位置

趙老師:外警戒牆與內警戒牆的高度?

  在日本人監獄建築法規定中,外警戒牆大約要五公尺左右,內牆可以在三公尺左右,在兩個業務區交界的地方,要增添比較多的戒護設備。嘉義舊監共有五個外崗哨;其中一個外崗哨,就在男監、女監(婦育館)交界的地方;這裡是舊監比較邊陲的地帶。如果雙刀網上的壓力繩出現異常,就要趕快派人過來查看。此外內走道、外走道每隔十五分鐘會巡邏一次,崗哨亦會以排班方式執行勤務。

 

防空洞

□代表所在位置

 
<圖文資料來源:2012.12田野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