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紅樹林簡介

命名     形成原因     生長條件     紅樹林的生長

 

  命名:

  紅樹林一片翠綠,沒有半點紅色,怎會被叫做「紅樹林」呢?是因為紅樹林的紅茄苳是屬於紅樹科植物,其木材呈紅色,樹皮更可提煉出單寧做成紅色染料,因此又被稱為「紅樹」。但是「紅樹林」所組成的樹木種類,可不全都是紅色的樹木。 紅樹林的學術定義為「生長在熱帶與亞熱帶沿海潮間帶泥濘地的植物」 主要是由紅樹科植物與一些適應此種環境的植物所組成。紅樹林指一群生長在河、海岸的喬木或灌木。

 

  形成原因:

  經常受水淹沒的低窪陸地,在泛濫平原的河道兩旁、海濱地區介於潮漲與潮退間的陸地等,因為潮水的侵入從上游挾帶下來的泥沙和有機物就沉積下來,而形成沼澤區。沼澤其實分有很多種,有些是淡水,有些則是鹹水的。形成的原因雖然並不太相同,不過大致上都是因為水份積在平坦的低地,使得土壤中富含水份、泥質溼軟,再加上沼澤植物及其它動物在此定居,就形成了我們所見到的各式各樣的沼澤。有些沼澤是因為原本的湖泊乾涸,湖底廣大的平地便形成了沼澤;有些森林地「淹水」;有些河流的出海口處,因為地勢低而平坦,河水或海潮淹入,也會形成沼澤;有些地區,土壤層的透水性不好,再加上雨量多,水份就會積在表土層,形成沼澤。因為經常遭水淹沒,泥土過份濕潤,缺少氧氣,對一般陸生植物構成了生存的限制。但仍有部份植物能在這塊地區繁殖與生長。紅樹林便是一種可在沿海沼澤地生長的植物群落。它們有特別的生理構造來適應沼澤地的環境,即支柱根、氣根和樹幹內有氣室等。紅樹林必生在沼澤地,但沼澤地又不一定全部都有紅樹林的。

生長條件:

  紅樹林主要分佈於北緯25度和南緯25度間的熱帶與亞熱帶地區,適合紅樹林生長的環境,需具備以下五大條件:


溫度

需要熱帶型的溫度,最冷月份平均溫度須高於20℃,年平均溫差需小於5℃。

地形

細粒沖積扇,多在河口或三角洲地區的沖積平原,不過在東南亞地區也有些紅樹林生長在海岸岩礁上。

海浪潮汐作用力

潮汐作用力小,泥沙才能沉積,紅樹林的幼苗才能夠著床生長,巨大的海浪不但帶走泥沙也沖刷幼苗,使紅樹林難以成形。

海水

含鹽份的水對紅樹林本身並非完全必要條件,但可能因紅樹林具備耐鹽的特性,含鹽分的水會排除其它陸生植物,使紅樹林成為海岸、河口的優勢植物。

潮間帶大小

要寬廣平坦的潮間帶,可提供大面積的紅樹林棲地,讓紅樹林可拓展生長。

鹽度

鹽度5ppt至15ppt。

紅樹林的生長:

  紅樹林多生長在海岸潮間帶泥濘的泥質灘地上,使人難以靠近。台灣現存的四種紅樹林,一般人對其個個別差異並不是很了解,原因是,入了紅樹林的深處,不僅看到眾多生物棲息其上,更起能感受到紅樹林在惡劣的濕地環境,演化出胎生苗、地下橫走呼吸根、支持根、支柱根、屈膝根


胎生苗
幼苗吸收母樹的養分後繼續成長,直到胎生幼苗成熟,才從母株上脫落下來。

地下橫走呼吸根
內部具有透氣纖維,表面布滿皮孔,作為內外氣體交換的孔道。

支持根
支持根直接由主幹分出,兼有呼吸和穩固樹身之用

支柱根
綿密的支柱根分出來後深入軟泥中,形成穩固的根系,也可幫助植物呼吸。

屈膝根
呼吸根成橫向生長,向膝蓋狀彎曲露出地表,因此稱之為屈膝根

資料來源:紅樹林生態教育館

資料來源:


  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563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http://www.nmmba.gov.tw/index.aspx

 

 

版權所有 2013 北海五角。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