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危機潛伏>>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

 

首頁 
危機潛伏 
明查暗訪 
一線生機 
心路歷程 
專題簡報 
網站地圖 
參考資料 

 

海洋污染

圖(一)海洋污染簡圖

A.     何謂海洋環境汙染?

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1982)第一條的定義,海洋環境的污染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把物質或能量引入海洋環境,其中包括河口灣,以致造成或可能造成損害生物資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類健康,妨礙包括捕魚和海洋其他正常用途在內的各種海洋活動,損壞海洋使用質量及減損環境優美等有害影響。

 

B.    海洋污染物的來源、種類及其造成的影響

依據方天熹(2001)教授的論文指出,海洋污染物的性質可分成物理性污染及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包括了水中聲音頻率改變,或較大的水溫溫差。化學性污染則包羅萬象,依無機及有機來分的話,無機包括了營養鹽元素(氮、磷、矽)、重金屬元素(鎘、鉻、鈷、銅、鎳、鉛、鋅、汞等元素)、放射性核種元素污染;有機化學污染則包括了石油及煤(天然碳氫化合物)的污染及人類合成之有機碳氫化學物質,以下簡介:

I. 物理性污染

水中聲音頻率改變

來源:船隻在水中進行爆破。例:石油公司所放出偵測油源的震波。

影響: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傷害,使鯨豚驚慌失措

較大的水溫溫差

來源:核電廠溫水排放。

影響:共生藻大量死亡而使珊瑚產生白化現象,無法進行繁殖及製造鈣質骨骼,實質上對珊瑚礁生態系傷害極大。溫水也可能導致畸形魚(祕雕魚)的產生。

II.        化學性污染

(一)無機化學污染

營養鹽

(氮、磷、矽)

來源:來自於施肥過度的農地,家庭廢水,或是清潔劑、洗衣粉及非肥皂及合成肥皂原料。

影響:造成「優氧化」現象。當水中氮化物和磷酸鹽類的濃度增高時,藻類就可以大量繁殖,覆蓋於水面之上,形成所謂的「藻華」。藻類死亡後的屍體分解大量消耗水中氧氣,魚類因缺氧窒息而死,最終導致水體發臭。通常發生在下游河川的出海口附近。

重金屬污染

來源:工廠隨意排出的廢水廢氣,有些富含重金屬如銅、鋅、鉛、鎘、汞等。例如燒煤的火力發電廠會增加汞排放,使汞在過去20年間量增加了30%

影響:重金屬進入人體後,大部分會與我們體內的蛋白質、核酸結合。當重金屬與蛋白質製成的酵素結合時,會破壞其活性;而重金屬與核酸結合時,會導致核酸的結構發生變化,使基因突變,影響細胞遺傳,產生畸胎或癌症。

放射性污染

來源:核能電廠

影響:人類如果食用了遭輻射污染了水源、食物,長久下來會產生巨大的危害。生物體內若有過量的放射性物質便會導致毛髮脫落、免疫功能下降、不孕、不育等,並使新陳代謝較快的細胞(腸胃道上皮、骨髓、皮膚等)無法再生遞補或細胞突變,因而增加罹癌的機會。

實例:

1.           近年常被提及的赤潮,即為營養鹽所造成的優養化的一種,就外觀上來看為水體因某些藻類而變色的一種現象。引起赤潮的藻類約有100多種(例:由夜光蟲引起的赤潮呈粉紅色或棕紅色,而某些硅藻引起的赤潮呈黃褐色或紅褐色,另一些雙鞭毛藻引起的赤潮呈綠色或褐色)。高度密集的赤潮生物,可能堵塞魚、貝類的呼吸器官,造成其窒息死亡。有些赤潮生物能分泌毒素,進而殺死海洋中的動植物。赤潮生物的殘骸在海水中氧化分解,消耗了海水中的溶解氧,從而造成缺氧環境,威脅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中國科普博覽)

2.           重金屬食入人體,將造成各種病變,以下為常見的重金屬中毒症狀:

(1)      銅中毒:肝腎病變、肺癌、中樞神經鎘中毒。高血壓、腎危害(骨質疏鬆、骨質軟化)、睪丸組織破壞和紅血球細胞破壞、痛痛病、肝病變、前列腺癌。

(2)      汞中毒:神經損壞、麻痺、眼盲或神智不清等。

(3)      鉛中毒:心血管疾病、痛風、腦中風、尿毒症、貧血、認知能力障礙。

(4)      砷中毒:烏腳病、皮膚癌、肺癌、膀胱癌、肝腎病變。(江守山,2006

3.           2011311東日本大震災所引起的日本福島輻射污染,是近年最嚴重的輻射外洩的危機,除了東北地區的魚介貝類陸續被發現含有放射性物質銫之外,最近東京灣的魚類也被檢測出微量的銫。」(吳美錚、劉燈城,2012影響餘波至今未息。

 

(二)        有機化學污染

石油及煤

來源:通常為船難或油井意外所引發的油源外洩。

影響:石油污染對環境生態系統所造成的影響最大。一是因為其影響範圍完全無法界定;另一方面可能在污染過後殘存許多環境荷爾蒙,對於海洋生物長期造成直接影響,也使浮游、底棲生物間接的在捕食過程中,吃了許多毒物,經過生物鏈、食物鏈後又再次的回饋到消費者身上。

人造碳氫化合物

來源

1.      電廠、工廠所用的抗生物原料。例:三丁基錫(一種塗在船體上,防止海洋生物附著的化學物質)

2.      塑膠廢棄物的污染

影響

1.      三丁基錫使用過度會溶解於海中,造成當地蝦、蟹及貝類產生病變

2.      塑膠廢棄物永不消失,在海中堆積,造成大量海洋生物食用後死亡。

實例:

1.           阿瑪斯號貨輪油污事件(200114

   
希臘籍阿瑪斯號滿載著礦砂,準備由印度駛往中國大陸,卻在墾丁龍坑保護區附近擱淺。由於龍坑保護區為珊瑚礁地形,油污遍佈礁石及岩縫。加上東北季風強勁,導致救援困難。被油污覆蓋的海洋生物(魚、蝦、蟹、貝類)立即死去。棲息該地的海鳥,也因為身體被油污覆蓋,飛行及保暖功能受到影響,而更有些則是為了打理羽毛而誤食油污。總計龍坑地區共有由白沙鼻至坑仔內約3.5公里的海岸遭到污染,某些地方的油污更厚達十公分,海岸及海域受污染面積達到20公頃。最後我國因此向挪威法院提起訴訟。雖然最後獲得的賠償金額不盡如人意,此事件卻引起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催生海汙法的相關配套措施及辦法,政府機關也加強卸油污染發生之意外演練。

2.           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

   
太平洋的中途島,一個少經人類足跡踏過的小島,一個距各大洲最遙遠的地方,應該是一個欣欣向榮,動物生生不息,生機活躍的地方。然事實上卻不然。中途島看似平靜,海平面下卻藏著數以百噸的垃圾,面積與兩個美國一般大。垃圾種類千奇百怪,但大都是不能溶解的塑膠製品,例如:打火機、塑膠瓶的碎片、梳子、瓶蓋等等。有些垃圾飄上中途島,進到了動物的肚子。成千上萬的信天翁胃裡充滿塑膠垃圾而撐死、餓死而橫屍遍野的景象處處可見。原本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島,哪來那麼多垃圾?原因是那裡是太平洋環流的中央,各大洲的垃圾隨水流旋轉而匯集。太平洋垃圾漩渦其實在102009

 

圖(二)太平洋垃圾帶分布圖  來源:(陳平,2009

 

[海洋污染][過度捕撈][藥劑添加]

台北市立西松高中 藍色小精靈隊製作    創用 CC 授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