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世紀說到「編」大家會先是想到草帽、草蓆等等,說到「織」則是想到紡織,但其實在台灣原住民的各族編織在他們的生活裡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農作物採收、盛飯的盤子、便當盒、墊子、帽子、搖籃、肩袋等等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編器;排灣族、魯凱族喜愛用鮮豔的塑膠繩為材質,編織出大小不同的箱子。
雖然成品在漢人的眼中質感較差,但每一樣卻都是原住民花費心血慢慢編織出來的,價格上也比較昂貴,對於觀光客來說是比較少人會買的下手。
編器的材料分為三種,有竹子、月桃和黃藤,其中黃藤的取得方法最為困難,原因是它生長在深山的危崖處,表面上還有很多刺針,如果不是熟練的人還會刺的滿是傷,即使將黃藤割了下來,也得先將表面削乾淨才可以背下山;曾經有位阿美族人說過:「一根籐條只是剝皮就得花一天,再看籐條的粗細,分割成十二片到六片。削好的籐片在太陽底下曬幾天,當籐片乾透了,再把它打薄,至此才能使用。」
阿美族以籐編飯盒、籐盤、籐簍,達悟族則是編魚皮甲、編帽居多;至於月桃上的使用,排灣族、魯凱族及布農族比較多,他們多數是拿來編蓆子、簍子、搖籃,但在各族之中泰雅族的織器最為精緻和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