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奇廟-孔廟


彰化孔廟的沿革 彰化孔廟的特色 彰化孔廟的建築

壹、彰化孔廟的沿革

「彰化孔廟」為中部地區文教發展的重地之一,深具歷史意涵之傳統式孔廟建築,已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在大成殿的內外有不少清朝皇帝所御賜的,如乾隆所賜的「與天地參」、雍正的「生民未有」、嘉慶的「聖集大成」等,彰化孔廟的歷史與地位由此可見。其歷史沿革如下表:

時間 孔廟建築沿革
清雍正元年
(1723年)
彰化設縣。
清雍正四年
(1726年)
由知縣張鎬主其事,聘請大陸漳州、泉州、潮州師父,由大陸將建築材料船運來台,創建彰化孔子廟。初建之時規模已具,中為大成殿,兩側為東西廡,前為甬道、大成門(戟門),工為義路,西為禮門,前有檽星門,後為崇聖祠,右為明倫堂,堂後為學廨。
清乾隆十年
(1745年)
淡水同知攝彰化縣事曾曰瑛於廟左側興建白沙書院
清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年)
知縣張世珍重修孔子廟,此次修建包括以磚砌築甬道,將禮門、義路移於檽星門外,並開鑿泮池,再外則為照壁,圍以矮牆,並增高明倫堂二尺。此外,並重修白沙書院,其後方之教諭署與左後方之訓導署等均予以更新。
清乾隆五十一年
(1786年)
明倫堂與白沙書院等附屬建築在林爽文事件中均遭焚毀,知縣宋學顥即於孔子廟西側改建白沙書院。
嘉慶十六年
(1811年)
知縣楊桂森加以修建,於大成殿前加了月臺與石欄杆,以符合清式作法;在東西廡及檽星門間則砌築矮牆將之聯繫起來,建登瀛橋於泮池上,並在孔子廟的左側重建明倫堂。此外又制定禮樂器、招佾生,教以樂舞,從此以後祭孔子之典即有禮樂之儀。
清道光四年
(1824年)
教諭蔡克全刻臥碑,置於明倫堂左側,又建福德祠於明倫堂大門內左側
清道光六年
(1826年)至
清道光十年
(1830年)間
知縣託克通阿與李延璧率諸仕紳捐資重修,但在建築上沒有太大變動,只是加高正殿、崇聖祠、東西廡等主軸線的建築,其餘門牆亦依次增高。其因乃新建之文昌祠太過壯觀,高過原有正殿。同時將正殿前柱改為蟠龍石柱,石柱共二十支;露台亦增高並圍以石欄。此外並增建崇聖祠兩民辦的名宦祠與鄉賢祠,加建廂房,左為禮器庫,右為樂器庫,使孔子廟後段的封閉感加強,並在廟的周圍砌築矮牆。
日昭和八年
(1933年)
曾重修大成門(戟門)與檽星門。但日人為使台人徹底皇民化,藉市街改正之由,拆除白沙書院(在今大成幼稚園現址)並拆毀禮門、義路、泮池、宮牆等。
民國四十一年
(1952年)
戰後曾略事重修。現存之彰化孔子廟,僅留原規模之三分之二左右。
民國六十七年
(1978年)
據原狀重修
民國七十二年
(1983年)
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民國八十八年
(1999年)
經歷九二一大震,大成殿正面兩隅柱外傾。



▲TOP

貳、彰化孔廟的特色

彰化孔子廟創建迄今已逾兩個世紀,歷經多次修建,規模迭有更改,今日所見空間格局僅最完整時的三分之二左右,其格局與大陸各地的孔子廟較為接近。孔子廟歷次修建之碑文,目前均嵌於檽星門與戟門之兩側內外牆面。最前為檽星門,面寬五間,採閩式三川脊,正脊上設有六支通天筒(又稱通天柱、藏經筒),為屋頂僅有之裝飾。朱紅之門,僅中門飾以最高之一百零八顆門釘,並設有抱鼓石,整體風格儉樸。

▲TOP

參、彰化孔廟的建築

彰化孔廟為四進三院的建築格局,分別是大成門、戟門、大成殿與崇聖祠。孔廟正門稱為大成門或欞星門,有「取士、得士」之意。大成門上方置有六個筒狀的通天筒,象徵孔子其德配天地,道貫古今。道光版《彰化縣志》聖廟木刻圖顯示,當時孔廟已有此六根通天筒,代表「禮、樂、射、御、書、數」六藝。

大成門兩旁牆垣分別是「下馬碑」與「萬仞宮牆」碑,龍邊牆垣是滿、漢文的「下馬碑」,其上書「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為對孔子至高尊敬的表徵。虎邊牆垣是「萬仞宮牆」碑,清乾隆24年(1759)重修彰化縣儒學時,於泮池前建照牆,即是「萬仞宮牆」。「萬仞宮牆」語出論語:「…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依周制一仞為八尺,萬仞之意為象徵孔子學問深厚。

彰化孔廟第二進為戟門,是台灣孔廟建築的首例。「戟」乃古代武器,昔時士宦的門戶設有戟門,為訪客拜訪時,卸下隨身兵器的門廳。戟門的左右兩側各掛有鐘、鼓,為祭孔時制禮樂器之用途,鏞鐘為清嘉慶16年(1811)彰化知縣楊桂森及生員吳瓊華、增生王雲鼎、訓導葉文載、教諭陳鯉青、典史徐延俊、生員鄭維謙等所敬獻。

孔廟的正殿稱為大成殿,奉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以及四配、十二哲人。四配則為復聖顏子(顏回),宗聖曾子(曾參),亞聖孟子(孟軻),述聖子思子(孔子之孫,孔伋)。十二哲人為先賢閔子損(子騫)、冉子雍(仲弓)、端木賜(子貢)、仲子由(子路)、卜子商(子夏)、有子若(子有)、冉子耕(伯牛)、宰子予(子我)、冉子求(子有)、言子偃(子游)、顓孫師(子張)及宋代朱子(朱熹)。十二哲人中,除宋代朱子,其餘皆為孔子弟子。大成殿為重簷歇山式屋頂,兩旁建築為東廡,西廡。大成殿前有一平台,稱為月台,為祭孔時神聖的空間。正殿面寬五開間,屋頂為重簷歇山式造型,四面設有走馬廊道。月台前有一斜面花崗石,其上刻有雲龍,稱為「御路」。昔時祭孔時,文武官員從御路旁石階,登上大成殿祭孔。兩旁欄杆,以泉州白石雕刻獅子,立於柱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