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龍見首 ---

Mr. Liu, Qing Zang
劉清正

尋訪,造船人。

年近70的劉清正師傅,
是北臺灣唯一的手工龍舟造船師傅。

 

所謂「百日造船,一日過江」,
阿正師拿著刨刀與彩筆,
在三角渡為擺渡人製作
一艘又一艘的舢舨與龍舟,
一轉眼就是五十年。

 

雙河彎畔,
龍舟即將點睛開光,
在熱鬧歡欣鼓舞之中,
滿載堅持美麗的力量。

 

| 神龍見首 | 龍在社子 | 龍的船人| 龍舟競渡 | 群龍會師 |

| 與阿正師的14個問答 | 阿正師採訪手記 | 體育季刊報導 |

 

神龍見首:阿正師採訪手記

採訪
手記

劉清正師傅,六十六歲,人稱阿正師,是北臺灣首屈一指的龍船製作師傅。 

 

十七、八歲開始跟隨父親學做船傳承祖父輩們的技藝,至今約有五十年的經驗,在他手中完成的船隻大大小小約有400多艘。早年淡水河百分之八十的舢舨都是他造的,手藝名聞中外,且為北臺灣唯一之手工龍舟產製者。

 

但因基隆河被污染了,訂做舢舨的漁民也少了,可是現今臺灣的末代造船師父 。如今已不需打、製圖,憑著簡單的量尺、電鋸及釘子就可打造出各式各樣的船。他從事製船工作不以為苦,因為習慣了這樣的環境,早期環境困苦,為了生活下去,辛苦的工作也就不辛苦了。

 

這份工作最感到喜悅的部份是中外有人珍惜賞識劉師傅所製作的龍船,以前政府要贈送龍傳給外國人做文化交流時,聽到中外人士指明要自己製作的龍船時格外覺得榮耀。 

 

對於龍舟比賽,他說:「龍船要跑得快,槳要划得深,鼓手節拍要穩,不能貪快。」 龍舟選手的訓練非常的辛苦,早上很早就訓練,陸上練划船動作,下水時再由教練再針對動作指導。雖然劉師傅較少親自划龍舟,但偶爾也會參與,大多是擔任打鼓與掌舵的部份。龍舟比賽規則:比賽人數24人,包括槳手22人、舵手1人和鼓手1人,分為初賽、複賽、準決賽及決賽,比賽採單淘汰制,複賽奪第一第二名的隊伍可進入總決賽。划錯線位的隊伍下一場比賽不會獲得任何分數,舵手、鼓手吉龍證全程不得撥水或用槳,需坐在崗位,不得站立划槳,違規將取消名次和分數。 

 

現今北臺灣做龍舟的師父,臺灣北部只剩阿正師在做。龍舟的種類是按槳來分的,有四對槳、八對槳、九對槳、十一對槳、十六對槳等五種。 

阿正師做過最大的等級是十六對槳,這幾年的龍舟變化不大。以前比賽大多是11對槳,現在大多改成9對槳。臺灣各鄉鎮使用大型龍舟及小型龍舟,以應付不同隊伍的大小,一般來說,木造龍舟較重,而玻璃纖維龍舟較為輕,由於沒有統一的規格,臺灣各鄉鎮的龍舟規格也不一。木造龍舟製作成本較高,且容易損壞,維修成本高,且製作時間較長,近年來臺灣的木造龍舟已逐漸由玻璃纖維龍舟所代替。 中西方划船器具比較不同的部份是船身的造型,東方船隻的龍頭龍尾與西方船隻的造型就有顯著的不同。而臺灣北部的龍船比較窄,南部的船比較寬。現在製作龍船較無禁忌,以前的時候女生是不能擔任製作龍船的工作。因為龍象徵尊貴,以前人觀念較為傳統才會不讓女生擔任龍船師傅。以前龍船下水後要收起來時也會進行祭拜儀式,以示尊敬。 

 

阿正師表示,因為從小跟著祖父輩耳濡目染製船工作,加上本身的興趣使然,時間與經驗的累積,所以在製作龍船上也就駕輕就熟,製作一餿龍船從繪圖到製作所花費的時間平均約一個多月,龍舟的材料不拘,以前的木材比較好,所製作的龍舟材質也較好。現在製船的材料大多是東南亞的檜木居多。製作龍舟對從小接觸造船工作的劉師傅來說造船沒什麼大困難, 而一艘龍舟的成本取決於其木材的好壞,好的木材加上好師傅的手藝就是一艘上等的龍舟。 

 

阿正師說,過去他的祖先曾經駕著四百噸級的船隻,溯基隆河行船至汐止、五堵等地,淡水河也可溯新店溪、景美溪航行,小船甚至可抵達深坑、石碇,說明臺灣北部早期有很優良的水系。 

日據時代,日本人原本規劃打通深浚基隆河,船隻可從基隆港一路開到淡水港,讓基隆河成為臺北市真正的內河,可惜光復後計畫中止;日據後的政府似乎不諳水性,把寶貴的河川給糟蹋了。因此對於執政者整治河川的理念,他是樂見其成,這樣傳統的技藝才有延續下去的可能性,更希望政府能夠重視造船這個傳統的產業和技藝。

 

 

資料整理 / 社子小飛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