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族傳說 邵族特色
文化特質  文化特色

著名祭典

宗教信仰

文化特質

()飲食
邵族的傳統作物為小米,小米也因此成為主食。而因為日月潭盛產魚蝦,魚獲也成為邵族人主要的食物。日月潭周邊
的亦有廣闊的山林,狩獵成為重要生計,狩獵所得的肉類多半製成鹹肉。但是受到漢人影響,邵族人開始栽種稻米,稻米取代小米成為主食,小米酒也被米酒取代,而過去因種植小米而生的農耕祭儀,也轉為配合稻作的時間。目前邵人幾乎不再從事農業生產,狩獵也受到法令限制,飲食習慣已大為不同。

()服飾
邵族傳統服飾皆由族人利用自然資源自製而成,衣料包括皮革、麻布、樹皮布等,其中皮革都由男性鞣製,多用於男性服飾,而麻布則由女性紡織而成。男性服飾形式與阿里山鄒族有類似之處,色彩以深、淺褐色、藍、灰及黑色為多,另外戴上以鹿或兔皮揉製而成的軟皮帽為頭飾。
女子服飾包含頭巾、有袖上衣、胸衣、腰裙、腰帶、膝褲及花草編成的頭冠。麻布則用於女子服飾由女子自織苧麻布,水沙連的達戈紋布頗負盛名。
由於邵族與漢人間的貿易起源頗早,因此女人的服飾頭巾、有袖上衣、胸衣、腰裙等大多以棉布為材料來製成。無論男性女性、服飾上使用的圖案多為幾何形花紋,尤其是男、女性的胸衣,和女性的腰裙,更是使用大量的幾何形花紋。
(
)居住
邵族居住的日月潭周遭生長許多木材和竹類,因此他們建築房舍的材料也都運用大量的木材和竹類。房屋的形式多為以抽藤綁住竹子做的橫樑、橫桿,以菅莖編壁、茅草作屋頂,最後並抹壁。
傳統節慶祭典
邵族的祭典:以農曆3月的播種祭,農曆7月的狩獵祭,農曆8月的豐年祭最為重要,2月至3月櫻花祭。
 

TOP

文化特色

() 海陸兼具的產業文化

邵族的居住地雖然不靠海,但因為世居於日月潭畔,所以發展出海陸兼具的產業文化,而漁產也是邵族人重要的食材來源。邵族的生產方式主要為捕魚、打獵和山田燒墾,漁業在邵族的重要性僅次於農墾業,其漁獵的方法相當多,如「浮嶼誘魚法」、「魚筌誘魚法」、「毒魚」、「網魚」、「罩魚」……等,都足以顯示邵族漁業的發達。

() 與觀光業息息相關的邵族

由於水力的開發迫使邵族遷徙及放棄耕地,再加上交通進步後,促使日月潭成為國際聞名的觀光勝地……等原因,造成邵族在生產方式上不得不從傳統轉而仰賴觀光業。雖然日月潭大部分的觀光業仍被漢人所掌握,多數邵族人僅以幫傭和打零工為主,但無論如何,由於日月潭和邵族的緊密關係,邵族文化早已因商業化和觀光化的包裝,成為邵族人生活的一部分了。

() 盛名的「湖上杵歌」

邵族最為外人所熟知的莫過於「杵歌」了,而如今也發展成專業的表演歌舞藝術,並列入日月潭的八景之一、世界的38首著名民歌之中。「杵歌」包含「杵聲(杵音)」和「歌舞」兩部分;以杵擊石,發出叮叮咚咚聲即是「杵音」,再加上敲擊動作與樸素的歌聲,就形成「杵歌」了。「杵歌」多由邵族婦女所演奏,由於節奏強烈,因此為多數人所喜愛。

() 特殊的交通工具-獨木舟

獨木舟是少邵族特殊的交通工具,是將整支樹幹挖空製成的,邵族人稱為Ruiza,據說是邵族祖先受潭中的猴子所啟發。獨木舟對邵族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無論在潭中載人、捕魚、運貨都非常方便、適宜。

() 祖靈的住所-祖靈籃

祖靈信仰是邵族的宗教特色,也是台灣原住民族族群的信仰基調,而邵族人更將祖靈信仰實體化,創造出「公媽籃」,也稱之為「祖靈籃」。「祖靈籃」中盛放的是祖先遺留下來的衣服、飾品、珠寶,年代越久遠則放在越上層,藉以代表祖靈的住所。邵族的每一戶都會有一只「祖靈籃」,通常擺置在神桌上或離地約兩公尺的壁上。
 

TOP

著名祭典

() 播種祭 (Mulalupisaza)

播種祭的直譯是祭種陸稻,據了解,以前指的是祭粟之義,因為以前的邵族人僅以「山田燒墾法」種粟而已,直到與漢人接觸後才改種稻米,於是改成今日的名稱,而祭儀的日期也因配合陸稻的生長期而改在每年的農曆三月舉行。

播種祭通常自農曆三月一日開始,為期四天。在第一天的清早,各戶的戶長都會帶領一名孩童上山做象徵性的播種,而上山的大人和孩童這一天都不能吃鹽,否則將會使植物枯死。而播種祭的前三天,全家的食物都不能加鹽,言行也必須謹慎。

() 狩獵祭 (Matancun)

以往狩獵祭都由頭人決定,約在潭畔楓樹開始發芽的七月中旬舉行,後來受漢人農曆的影響,則固定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舉行。

第一天頭人帶領社中男子上山打獵,至祭儀開始都尚未歸來。祭儀由巫師主持,完畢後各家取回供品,僅留下頭人的繼續供巫師再做一次祈禱。晚上打獵者回家後,則聚在頭人家共飲。

第二天不再祭祀,由男子們入山狩獵,頭人不再參加,女子則在家做糕。晚上男子回來後,每一家煮好臘肉,分贈給頭人及巫師。

到了第三天,又將祭品送至頭人家祭祀,祭品比第一天更為豐盛。眾人與巫師同念禱告詞後,即在祭場飲酒。而祭糕則在正副頭人處所供的祭糕都集在一起後,才分給大家,以顯示整個族的團結。
由於今日邵族人已極少狩獵,故現行的狩獵祭已不上山打獵。

() 豐年祭 (Mulalu malhaqitan)

在每年農曆八月一日開始,持續二十幾天,甚至一個月(近年則多訂為十八天至二十一天),是邵族最重要的祭儀。並非每次的豐年祭都有主祭產生,如無主祭則整個祭期會縮短約十天。若有主祭,則歡慶整個月,月半之後白天收割、夜間歌舞,老年人們則整日快樂地飲酒慶祝。有無主祭的決定,據稱可能與社中的經濟情況有關。

豐年祭主要含括「選出爐主」、「舂石音」、「擦平安」、「除祟祝禱」、「鑽木取火」、「拜年飲公酒」、「拜酒糟」、「摃角齒」、「蓋祖靈屋」、「牽田」、「甜酒祭」、「祖靈出巡」、「燒祖靈屋」……等等儀式。

TOP

宗教信仰

公媽籃

   
邵族的每戶人家,都有一只祖靈籃ulalaluwan,一般通稱為公媽籃,內盛祖先遺留下來的衣飾,以代表祖靈之存在(夫妻擔任過豐年祭爐主後,妻子之服飾亦被供奉在公媽籃內)。分家之時,公媽籃中之服飾成為分割的最重要對象。拜公媽籃是邵族主要的宗教及巫術的呈現對象及方式。凡是族中之重要祭儀,諸如播種祭、狩獵祭、拜鰻祭、豐年祭等,都以公媽籃為供奉的對象,族人備酒、飯、糕等為獻品,用以祈告祖靈。這種敬祀祖靈的「公媽籃」崇拜方式,不見於台灣其他原住民族群,這也是邵族得以成為台灣原住民族群中獨立一族的最主要特徵。
邵族的祖靈信仰與公媽籃崇祀,使邵族保有以下之特徵:

(1)祖靈信仰與公媽籃的崇祀,保存了族人「族群認同」與族群「自我意識」
    
的最重要因子。
(2)
祖靈信仰與公媽籃的崇祀,使邵族的歲時祭儀得以傳繼。
(3)
因為保有了祖靈信仰與公媽籃的崇祀,先生媽得以傳承。
(4)
公媽籃的崇祀,不得以公媽牌來取代。
(5)
公媽籃的崇祀,不見於其他台灣原住民族群或是漢人社會。
(6)
邵族的祖靈信仰是平和的,不具排他性,更能接受並且融入外來的宗教。
(7)
因為是父系社會、又是以外婚為婚姻準則,故在完成豐年祭當過爐主後,生靈即被供    奉在公媽籃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