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灣老街簡介歷史發展總導覽產業分析與建築型態去後心得

內灣車站
台灣鐵路內灣支線,原本並未通車至內灣,但隨著時代變遷,及內灣的產業蓬勃發展,以致使內灣在民國40 年才有火車運行通抵。
今車站保有50-60 年代的建築風格,並保留有一「通車紀念碑」足供後人憑思其鐵道開拓的艱辛歷程。

貨車地磅站
位於中山路與中正路交叉路口的上方路段,是早期「煤礦」產業興盛時期的產物。
當時,貨車地磅站可接獲來自尖石麥樹仁地區的媒礦來此過磅,藉由過磅一可管制運送載量,一可計價給酬,再可統計產量等,
是煤礦產業所不可或缺的協力服務業。

火車地磅站
位於內灣鐵路支線的末端路段。亦是早期煤礦產業興盛時期的所與建的設施。民國44 年即設立此站,
係為了來自尖石麥樹仁地區的煤礦經貨車地磅站過磅後,再轉運至鐵路貨車時所需的一道過磅手續而興建。
藉由過磅可管制運載量大以維護火車運行載物的行車安全。

輕便車橋
內灣線鐵道的前身是輕便車道。新竹地區由平原通往山區主要的通路。一條是沿鳳山溪而上直至原住民部落「馬武督」(位於新竹縣關西鎮);
另一條則沿頭前溪而上,通往內灣、尖石或北埔,內灣線則是新竹城與內灣之間的交通孔道。鐵路築成之前,
輕便車橋負擔山林與城市之間的溝通,貨運為主要的運輸對象,客運是附帶的營運內容。如今在舊尖石檢查哨附近有一北角吊橋,
是新竹境內最長的吊橋,和吊橋並行的是運木材的「輕便車橋」,橋頭有暫時堆放的「料坪」(土場),再進山的部份則是木馬路。
這座輕便車橋終被山洪沖毀,如今連道路也改到另一端,相片中的風景已盪然無存了。

火車加水站
內灣支線的火車,在早期為「蒸汽型火車」;每當駛入內灣後均會再度倒車進入「加水站」以補充蒸汽鍋內的水量,
如此才能藉使火力加熱後能產生大量的蒸汽以帶動火車的運轉。

內灣郵局
位於內灣街中正路與大同路的交叉路口上,為兩層早期磚造之建物,內部並設有提款機,提供當地居民進行金融手續等相關措施辦理。

內灣國小
緊鄰內灣車站,因此校園於入口設施皆有配合進出校園的設計,如地下道、護欄、圍牆等,與一般學校景觀不同,加上內灣國小佔地寬廣,
四周圍群山所環繞、高大林木成蔭、景色宜人,因而更具其獨特性。

內灣派出所
位於內灣車站上方,鄰近內灣國民小學,為早期日式之木造建築,以磚造平房為架構,屋頂覆以「日式文化瓦」,
造型精簡而深具內涵,是內灣地區難得一見的日式建築精典之作,目前仍有警員於當地駐守服務。目前派出所旁有數株桂花成樹,
其樹齡約有五六十年且樹型優美常綻開芳香,是極具典藏價值與欣賞的珍貴花木。

拉木馬
內灣早期曾經興盛一時的伐木業,經常需要許多工人上山將木材搬運下山,聰明的內灣人便發明出一種名為「拉木馬」的方式,
利用特製木馬的滑行將木材送下山,幾十年後的今天,拉木馬的工人已不復,而拉木馬的活動也成為現代人體驗古早生活的項目之一。

林務局檢查站
內灣因當時林木業發達,因此由台灣省林務局在此設立「內灣檢查站」,以就近管制內灣地區的林木採伐事宜。
站內亦有自國外引進欲推廣之樹種,如柚木、脂胭木等之試種植物,後因伐木產業為煤礦產業的興起所取代,該站的業務執行也告中斷,
至今牆上還遺留著保林等字樣,徒留遺跡可供憑思。

內灣戲院
民國39 年內灣戲院在主人楊盛泉的籌畫下,落成使用。當時也是內灣線鐵路通車的年代,楊王人一面經營出揚,一方面從事製腦。
他十分懂得山林粗重勞動工人的休閒需要,才在民國46 年以僅1561 人的心村莊營造了內灣戲院,成為台灣少數保留完整的骨董戲院之一。
由竹東水泥師傅范進發所興建的內灣戲院,主體建築採用大跨距日式組合方式來完成,經過四十多年的風吹日曬,
至今除了局部滲漏的問題外,還保持相當完整的原初風貌,完整的二層樓式木造閣樓戲院格局,此外戲院的舞台也設計特別深,
後來一度十分吸引外地人的「歌舞表演」,現在只有在地方偶有慶典盛會仍開放使用。

漫畫博物館
由於國內的漫畫大師劉興欽老師是衡山鄉人,故為了感謝他的偉大貢獻,目前在內灣林務局採定期展出的方式,
展出老師深刻描寫的老一輩台灣生活。

和平街(原櫻花街道)
因武中眼科醫院醫術頗受好評、聲名遠播,並設於和平街路底,當時因未有公路汽車往來,由於交通不便來往費時,
因不得已須住院就診,武中醫院當時又無住院床位。而原本內灣為一小村莊,為便利進出尖石山地的旅客已設有多所旅館,
如大陽館、朝東館、朝南館等均在武中醫師附近,即今和平街位置。後因病患激增,
日本人野崎氏認有利可圖故建立了能收容約六十名病患近似旅館的「宿泊庭」在此街上。於是和平街遂成「旅館街」。

內灣吊橋(南坪板仔橋)
南平板仔橋是內灣吊橋的前身,這種架法為灘順水緩的地方才用,同時也因南坪人較有錢,用得起板仔。相較於竹拱橋,
這種形式在內灣人認為是客人式的。
內灣吊橋於內灣村東方橫跨油羅溪,吊橋於溪中設有兩座吊索橋架基墩,造型極具美感,橋全長約147 公尺,寬約2.6 公尺,
可供人車通行,是通往南坪的捷徑,亦可通往攀龍吊橋與北角吊橋。

攀龍吊橋(竹拱橋)
內灣接通南窩的竹拱,是攀龍吊橋的前身。根據內灣人報導,這種造橋方式是在水流湍急之處強行加設而成的。
同時,它也是學自原住民的一種營造技術。造的方式是先將兩邊的竹籠做好,再拱橋底,兩邊的造橋人員都得熟諳水性,
相互遞接竹篙。拱好橋擔仔最後再製扶手。

九芎坪隧道
係屬台灣鐵路內灣支線的隧道之一,穿越隧道後往內灣方向時,因鐵道兩旁林木參天形同天然「綠色隧道」頗富景觀美感,
故自昔日至今即享有盛名。

南坪古道
「南坪古道」位於內灣村油羅溪南岸,屬「南坪」與「南窩」地區,並得以銜接「內灣吊橋」與「攀龍吊橋」,
或經登山步道通往新近發現的新景點,為「風動石」及豐鄉,其景觀天成獨具特色、亟等開發。古道深入山林、穿出田野,
原是通往原住民部落的通道,如今人們是來可將內灣美景盡收眼底,並且於四季能感受山林的變化之美。初夏的夜晚,
在溪谷邊或小曲流間更可見到螢火蟲滿天飛舞的壯觀景象。是一處賞櫻觀景及登山健行與自行車旅遊活動的絕佳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