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現況        

 

南澳原住民(泰雅族)

澳地區的原住民大多為泰雅族,據學者研究指出,大約是在清乾隆20年(1755)之後,原居於南投仁愛鄉的泰雅族人,為了尋求新的獵場,繞過南湖大山往東進入了南澳的南溪居住,構成了所謂泰雅族南澳群,他們在此地過著自己自足的狩獵生活。

到了清同治13年(1874),臺灣發生了牡丹社事件,清廷開始注重對臺事務,並對原住民進行開山撫番的政策,同年6月16日羅大春與夏獻綸開始開鑿北路,並於大南澳設置碉堡,招民屯墾,然此時此一地區仍為泰雅族人之勢力範圍。

清光緒3年(1877)北路逐漸荒廢,光緒15年(1889)劉朝帶領兵勇入山開路被泰雅族人狙擊身亡,因此劉銘傳親自領兵討伐,光緒16年(1890)討平後,劉銘傳命澎湖四營、彰化三營、宜蘭三營進駐南澳,沿山設隘,招民屯墾,泰雅族人因而不得向東發展,被限制在山區之中。

明治28年(1895)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本治臺初期,對原住民採取綏撫政策。了明治36年(1903)為了獲取樟腦資源,開始入山修築隘勇線,隨著隘勇線的進逼,泰雅族人的獵場更形縮減,因此請願歸順。明治45年(1912)泰雅族人又請願遷徙他地,造成南澳山地聚落大量的向外遷移。

 


圖片說明; 大正三年日軍平定太魯閣 途經大南澳蘇花古道圖片來源: 翻攝自中央圖書館 台灣總督府資料庫台灣史系列

 

大正3年(1914)日人平定太魯閣泰雅族,趁機又討伐南澳泰雅族人,沒收其槍械,泰雅族人在勸誘之下,移往淺山地區居住;日人積極經營南澳山區的製腦業,也招募漢人進入南澳移民屯墾。此一時期,日人對泰雅族人採行撫育政策,鼓勵他們從事農業耕種,再把泰雅族人聚落從山區遷往南澳平野地區。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