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與傳承

 

推廣與傳承

 

 

[宗旨][推廣與傳承]
首頁 
認識原舞者 
使命與傳承 
作品開發 
作品集 
作品特色 
深入探討 
媒體報導 
團隊介紹 
參考文獻 
幕後花絮 
結語 

 

  「原舞者」從開創到目前都不斷思考持續發展的可能性,且經常聚在一起開研討會,為了永續經營朝長期且多元發展的可能,並爭取更寬廣的生存空間持續為傳承推廣原住民文化藝術而努力,經文建會的建議將舞團延伸至國外,使全球看到台灣特有的文化。

  傳承方式也以人才培育為重點,藉由不斷的舞台展演、田野調查,累積了大量而豐富的原住民文化資產。並透過營隊的活動、座談會的舉辦、學校教學的進行、營隊的活動來讓大家知道原住民文化,了解其中的涵義與重要性,並積極地保存,推廣原住民傳統文化。

原舞者的推廣與傳承是以下列的方式進行:

一、舉辦研討會

1994 「從部落到劇場」研討會

  隨著原始部落型態的徹底瓦解,原始祭典和即興式的傳統歌舞漸形變質、流失,有覺醒意識的原住民朋友開始探討、思考這個現象。從部落、祭場、觀光場所、各地文化中心、社區劇場乃至於國家劇院,原住民歌舞表演場域的改變及展演機會的增加,對平地社會以及原住民社會,必然產生一些利弊互見的影響,也致使很多人開始質疑「從部
落到劇場」的可行性、藝術性、莊嚴性或創造性。

  期望能藉著這次的研討會,讓部落長者、學者和關心原住民的朋 友們一起來共同思考、相互鼓勵。

2002 「傳唱的叮嚀、舞動的記憶」---原住民樂舞世界研討會

2003 「迷霧中的貝神」--南鄒沙阿魯阿族群文化研討會

  長久以來,高雄縣的南鄒族群「沙阿魯阿」和「卡那卡那富」,連同嘉義縣阿里山的北鄒常被研究者視為同一系統或關係相近的「鄒族」。其實南鄒的這兩族和北鄒差異相當大,不管從服飾、語言、祭典來看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別。然而,社會大眾對鄒族的印象,似乎是只偏向阿里山的北鄒,可見一般人對南鄒的認識有明顯的不足。沙阿魯阿目前的人口數只有兩百多人,居住於高雄縣桃源鄉桃源、高中兩村。由於沙阿魯阿與布農族混居情況嚴重,人口比率約 1:11,處於極端劣勢,在語言、歌謠、傳統習俗等各方面,有急速流失的危機。原舞者既進行對南鄒沙阿魯阿族的田野採集與學習,也欲創作成舞台的樂舞劇,更願讓社會大眾對此微弱民族有更多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有部分的學者對此民族的研究孜孜不倦,其精神與努力令人感佩,其研究的成果更應讓社會大眾分享之。

2004 「海的記憶」--海洋、族群與文化研討會

   透過研討會 整合相關研究成果, 探討原住民海洋文化與 樂舞展演 之豐富內 涵,期使學界及社會大眾對原住民族群、海洋與文化之多重面貌能有更臻完整之認識,並深化台灣與海洋依存關係之文化體認。

二、辦理營隊

1994 快樂原舞者'

  都市原住民兒童『歌舞文化』教學

1994 矮人祭歌舞文化營

1995 原住民文化生活營

  透過歌舞文化的學習,並經由專家學者的交流,讓遠離家鄉的原住 民青年得以認識、接近族群的文化,激發學生傳承學習自己族群的 歌舞文化藝術。並讓平地社會共享原住民歌舞文化之美。

2003 北區原住民樂舞文化教學工作坊—種子教師研習營

2004 東區原住民樂舞文化教學工作坊—種子教師研習營

  鑑於政府實行「九年一貫」之教育政策,為強化各校鄉土文化教學之活動參與,擬藉由藝術人文之領域,引導並統整原住民族文化素材之應用;以實現獨立規劃能力之教育理念。

  本研習營隊擬整合政府與民間之力量,藉以培訓 原住民族「樂舞文化」教學種子教師 ,以推廣原住民族「樂舞文化」教學之素材,並引發各校族群對樂舞文化教學 創新之能力,以具體建立自主性的「樂舞文化」教學工作團隊和學習之應用系統。

三 、進行人才培育

2002 舉辦『第一、二、三屆原住民樂舞人才培育計畫』

2003 舉辦『第四屆原住民樂舞人才培育計畫』。

2004 舉辦『第五屆原住民樂舞人才培育計畫』。

2005 舉辦『第六屆原住民樂舞人才培育計畫』。

2009 即將舉辦『最新原住民樂舞人才培育計畫』。

進行人才培育的訓練目的:

(一)提供原住民青年珍視自身文化資產的機會,並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美好及精髓所             在。

(二)經由受訓學生的影響,冀望吸引更多原住民青年加入學習的行列,以充分開發原             住民學子的人力資源。

(三)增進藝術欣賞人口,推廣原住民傳統文化之美。

四、發表演出

 


著作權所有 (c)舞樂不作。保留所有權利。

ib50603@yaho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