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成長歷程

咱兜•新庄

無私熱忱

探索寶山

另眼相看

永續發展

參考資料

工作日誌

關於我們

[影響與迴響] [困境與展望]

困境與展望

我們在做這個專題時,除了訪問主角~曾文龍先生外,也訪問了曾經和曾先生一起共事過的好朋友,如:現任長春藤藝術事業有限公司吳鵬飛先生(老師)、輔仁大學許順成老師、台北縣書香協會理事長蔡淑老師、興直堡(新莊)文史工作室現任會長曾素月老師(一再謙虛婉拒,只接受電話和傳真訪談)、振興布袋戲計劃籌劃者詹鵬如先生等人。從和他們訪談過程中,除了談到對曾先生的看法外,也談及對新莊目前文史、藝術發展的看法、以及未來的契機。

老師們皆侃侃而談,各個都提出寶貴的意見,但若因與主題較無直接相關而捨棄這些內容實在太可惜。因此我們特別設計這個單元,將先生、各位老師、先生、小姐們的寶貴建議和感觸,以及我們「線上好小子」團隊師生們在蒐集、整理資料過程中所看到、感受到的個人淺見,在此一併做一個彙整,提供大家參考。希望藉此拋磚引玉,喚起更多人關心這塊土地,進而結合政府、民間資源一起投入、實際參與,建設美麗新家園!

(一)新莊文藝的困境

1)有心沒錢,有錢沒心

曾文龍先生從南投北上,三十多年來在新莊成家立業,最後落籍新莊。在事業有成後,無私回饋新莊,持續贊助藝文活動。從曾先生身上,我們看到台灣社會重要的生命力泉源 完全不為個人名利、不求回報,默默的付出!這樣的有心人士,最後仍不敵財政困境,只好忍痛結束心愛的「咱兜•新庄」及「咱兜新庄布袋戲館」。

不僅如此,相信很多民間文藝團體也同樣面臨經費窘迫的困境。如果此時擁有龐大資源的政府機關、大型企業等,能適時給予協助、支援,相信一定能讓這些地方文史團體走的更平穩的。雖然文化藝術產業能創造的GDP值(國民生產毛額)很低,然而它卻是個國家的根本,政府可以主動提供大量的補助,支持民間文藝團體,因為他們才是民間真正的活力來源。

先生雖然不是一位全職的文化藝術工作者,但是只要他知道哪裡有認真、有心願意為自己地方文史、藝術奉獻心力的人需要協助時,他便會主動捐助或幫忙募款贊助。新莊就是需要多幾位像先生、陳副總一樣熱心的企業或政府機關,樂意出錢出力,讓地方文化藝術日益蓬勃發展,給民眾多一些文藝氣息的薰陶,培養民眾擁有美的心靈,社會問題也會因群眾生活在一個健康又美麗的城市裡,而減少許多。

2)民眾對文藝的參與度仍需要努力

從民國85年「過盡千帆話新莊」開始,新莊年年舉辦文藝季活動,熱鬧有餘,民眾參與度卻不夠普遍。民眾對於藝文活動的參與度普遍較低,可能是宣傳度不夠,也可能是活動內容重複性高。有關這點,或許可以從學校、政府、民間三方面著手,以提高民眾的參與度!例如:政府或地方藝文團體可主動協助各級學校彼此交流,各級學校老師可以利用課堂針對活動內容先做初步介紹,引發學生動機,進而主動參與之;甚至老師們也可以利用適當時間帶領學生到附近活動中心、文藝中心參與各項相關活動。

活動籌劃、宣導時可以邀請各鄰里辦公室、各個社區管理委員會相關人士參加,除了可以實際了解民眾真正需求,讓活動更貼切民眾生活外,也可讓他們站在宣傳的第一線,鼓勵更多民眾共同來參與。

 

 3)新莊文藝中心編制問題

一般文化中心都是屬於縣市級單位,在全國319個鄉鎮市層級中,只有我們新莊市有『文藝中心』,這是一件值得新莊人引以為傲的事。「新莊文藝中心」成立後,推動許多藝文活動。尤其每年主辦「新莊文藝季」大型活動,帶動新莊民眾去接觸地方文史、藝術方面的發展!而且「新莊文藝中心」的硬體設備比有些縣市文化中心的還要好,可惜沒有獨立的人事編制。

文藝中心目前隸屬於民政課,人員是採取約聘方式,約聘性質的工作可能無法留住好的人才。如果文藝中心能獨立出來自成一個體制,就能有自己專職、獨立的人事、預算,可以吸引更多對此類型活動有熱忱的人加入,進而團結新莊各藝文團體,發揮更大的功效。

 

 4)文化保存工作有待加強

在台灣地區,「文化保存」似乎只是個名詞,而不是個動詞。龍應台在〈文化保存不是為了緬懷過去〉(檢索自中國評論新聞網 http://0rz.tw/8Nemf【已縮過網址】 )一文中提到「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線,將珠子穿起來成為社會。當公民社會不再依賴皇權或神權來鞏固它的底座,文化、歷史是公民社會最重要的黏合劑。」、「這個“拆”字後面,其實隱藏著對“現代化”這個概念天大的誤會。我在德國看到過一個上千年的村莊,城牆保護得那麼完整,隨處可以見到農耕時代的牧羊人與農舍,那些場景一下子給我帶來醍醐灌頂的感受——原來所謂的“現代化”,是用新高科技去保存一個民族最珍貴、最重要的東西,而不是適得其反地將過去連根拔起,慌忙移植一個外國的東西。所有對文化的保存都不是單純為了緬懷過去,恰恰是為了未來,因為沒有過去的人必然失去未來。」這兩段話,值得我們深切思考!

提到樂生療養院的問題,外界可能一直認為所有新莊人都贊成拆除樂生,都希望新莊捷運趕快通車。事實上,所有新莊人都希望新莊捷運趕快通車,但不所有新莊人都贊成拆除樂生。

從媒體的報導,似乎新莊人跟樂生療養院是敵對的,事實上新莊有不少人士,包括很多文史工作者都是樂見『樂生』在很好的保存方式下存在的。『樂生』應該是新莊以後最有觀光價值的歷史資源。因為它在世界醫療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樂生療養院是世界上僅存的三座漢生病患隔離機構遺跡之一,若能好好保存樂生完整園區,將它作為展示館,將來可以吸引大批國內外關心的人士或觀光客到此朝聖、憑弔。

倘若我們新莊人為了配合捷運而把它拆除,拆除之後我們新莊還剩甚麼呢?這個問題是新莊文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的!新莊難道不能和『樂生』共存嗎?新莊應該可以和『樂生』共創雙贏的局面的!拆除了『樂生』,以後外地人坐捷運來新莊要看什麼?我們新莊有什麼東西給人家看呢?這是很可惜的!

『樂生』若真的拆掉,從慈佑宮、武聖廟、文昌祠到地藏庵又全都翻修過了,每樣東西都是新的,新莊的價值在哪兒呢?站在文史立場、或是歷史立場、或是觀光立場來看,我們要留給新莊的後代子孫什麼呢?

 

 (二)新莊文藝的展望

1)新莊事蹟可以做有計畫、完整記錄

新莊是個歷史悠久的城市,曾經為大漢溪旁重要的河港城市,後因鄰近台北市,所以常被定位為衛星都市。所以新莊即吸引許多來自中南部的民眾在此落腳定居。曾文龍先生認為現在新莊最需要記錄的文化,就是北上的「新移入居民」以及因婚姻來台灣的「新住民」。新移入居民和新住民都是離鄉背井到新莊落地生根,相信除了老家之外,新莊會是他們最依賴的故鄉。他們也是新莊的一份子,他們在新莊如何適應、生活、奮鬥?都是值得新莊人共同記錄的。

此外新莊運動公園、中港大排也都是值得做影像記錄的。一天24小時幾乎都有人在新莊運動公園運動,運動公園讓住在復興路和公園路的人聚在一起活動,讓來自新莊各地的人聚在一起觀賞表演。如果能對運動公園做一個影像記錄,幾年過後,便會發現在這個公園裡所發生的有趣事情。

中港大排以往被譏諷為「新莊黑龍江」和「中港臭水溝」,因為裡面總是積滿了垃圾和惡臭的污水,民眾都不願意靠近。但是現在中港大排正在進行「綠色河廊環境營造工程,準備打造另一個台北縣清溪川。在中港大排蛻變過程中,影像記錄更是重要。新莊社區大學目前正在做新莊影像記錄,招募志工拍攝「中港綠堤」記錄片,針對中港大排進行持續的記錄。

 

 2)多提供在地文藝人士發展的機會

  「新莊人文景觀陶塑壁畫」、「點燈相傳 鄉土情」陶塑景觀、永寧街「老樹銀花」等公共藝術,除了可以拉近民眾與公共空間的距離,也可以讓藝術家有發揮長才的機會。此外,現在許多社區都很重視公共空間的規劃,常會花很多錢從外地購買很多藝術品來展示,甚至政府單位也是如此。

事實上新莊本地有很多藝術人才,實在不須再假外求。問題是即使新莊在地人也不一定清楚新莊的藝術人才在哪裡?不知新莊有多少資源可以使用?而《新莊文化年鑑》的編輯完成,便是想要整理出一份初步的新莊人才、團體、組織的資料庫。希望新莊在地的公司、企業、民眾、甚至政府單位,在做公共空間規劃時,能多採用新莊在地藝術家的作品,給在地藝術家一些支持、鼓勵與肯定,進而提升新莊藝文水準。

  相信很多人多看過「海角七號」,對劇中鄉代會主席堅持演唱會一定要有當地樂團參與演出一事印象深刻!他們能,為什們我們不能?政府單位在辦活動時,時常喜歡邀請演藝圈人氣團體、歌星來演唱,卻忽略了在地的人才。新莊市公所在辦活動時,如元宵晚會、中秋晚會、文藝季活動等,是否可以主動邀請新莊社區團體、學校社團、在地的素人藝人參與演出?除了邀請現成團體外,更重要的是應該給在地年輕人、有才華的人一些機會。可以像「海角七號」一樣,讓「還沒有成團」的,例如社區裡面有一群人喜歡唱歌、一群人喜歡玩樂團、一群年輕人喜歡跳街舞也都沒關係,給他們機會,鼓勵他們組團參與,藉此發掘新莊在地人才與新莊在地的生命力!

 

3)民間應主動參與政府的決策與活動

對於一個鄉鎮而言,新莊的文藝活動比別的鄉鎮多很多,這是一個很值得驕傲的地方。

不過,新莊與其他鄉鎮存在著相同的問題:民眾不信任政府的能力;政府無法了解民眾真正的需求;或者雙方都處於被動態度,才會導致政府的施政與民間的需求產生落差。

為了避免政府的施政與民間的需求產生落差,民眾不應只是個活動展演過程中的參與者,更應該扮演活動決策過程中的參與者。政府單位在決定政策時,應該讓更多民間力量參與。這個民間力量指的不是專家學者,而是真正愛這個地方、每天都在這裡生長呼吸的人,他們才有資格談什麼是在地文化、什麼是新莊文化。

以中港大排做例子,地方對中港大排有很多不同的想法。有人積極反應,有人採消極不理方式。中港大排將來完工後,政治人物立碑留名,熱鬧剪綵過後就走了。可是中港大排對新莊人來說是永遠存在的,沒有辦法因為不滿意拍拍屁股就走了。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不把握權利針對中港大排提出看法?為什麼我們不在規劃之初就強力表達地方上的意見與需求?這是我們的家、我們的環境,我們當然有權利表達我們真正的需求!                                                                                                                                      

何況有限的政治資源不應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上,民間藝文團體、藝文人士,以及關心這塊土地的人都應該站出來參與政府的決策與活動,這樣才會有更多講話的空間,而決策與活動才能更貼近民眾的需要。                                                                           

 

4)提早規劃捷運通車後的「新新莊」

新莊分為上新莊和下新莊,上新莊包括中港、頭前等地區,下新莊包括後港、福營、丹鳳等地區。過去中港和後港比較沒有交集,中港是一群新莊人,後港又是另外一群。然而新莊以後會起很大的變化,變化在哪裡?新莊捷運!

新莊捷運通車後,輔大到新莊市公所只要1站、3分鐘就到了,丹鳳地區到市公所2站,也是快速極了!所以捷運通車後會導致新莊的人們往來更密切,從後港到中港會更快;就是將來地方上要推動很多事情也會變得很快速、方便,民眾參與地方活動意願也會更高昂,新莊的版圖可能要重新改寫!

我們現在應該要好好的規劃思考,將來捷運通車後,新莊要呈現什麼不同風貌吸引外地人?我們都很喜歡搭捷運去淡水,到了淡水,我們就知道要去淡水老街、紅毛城、真理大學、漁人碼頭等等。可是以後外地人搭捷運到新莊來,除了到棒球場、小巨蛋看球賽外,我們有沒有一個很好的動線指引去引導他們,那他們知道哪裡是慈祐宮、武聖廟嗎?是否能讓他更進一步認識不一樣的文化新莊?此外,站在外地人角度而言,他怎麼知道如何去參與新莊更多的事物、活動?如何在新莊觀光消費?如何在新莊做深度、知性、文化之旅?政府是否應結合民間的力量與資源,及早規劃如何推出屬於新莊的文化創意產業,以吸引外地人來觀光、消費?

將來這些搭捷運來新莊看球賽的外地朋友,大多會在新莊市公所站下車,因此「捷運新莊站」將是外地人認識新莊的一個很重要的窗口。新莊市公所計畫在「捷運新莊站」裡規劃一個介紹與新莊歷史、文化有關的櫥窗。倘若能將這個展示櫥窗做成一個圖像的概念,結合社區、地方藝文人士的看法,將新莊地區歷史、文化做一個平面的圖像展示。若做成像官方式的政令宣導,行銷新莊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

 

 (5)尊重多元文化族群

  新莊是一個很有歷史的城市,就台北地區來講它的開發早於萬華、大稻埕,有所謂「一新莊、二艋舺、三大稻埕」,所以他有很傳統的一面。然而新莊也是一很新的城市,它的大幅度發展是最近十幾年的事。

新莊有很多外來的族群,除了從中南部北上打拼、定居新莊的人口;近幾年來有更多因婚姻關係而定居新莊的大陸、東南亞地區的「新住民」朋友。這些新住民朋友因為語言、文化、價值觀、生活習慣等差異,使得他們在生活、情感、社會等的適應常遭遇重大的困難,因此我們更應主動協助他們,主動去暸解、同理彼此的文化差異,進而彼此相互尊重,和樂相處!

  「新莊區新住民火炬計畫」是由新莊國小校長吳順火、中港國小校長陳滿召集新莊市十六所國小校長所組成的工作坊,在麗寶建設贊助推動下,成為全國第一個結合民間贊助,並以鄉鎮市為區域的新住民輔導計畫。

除了政府機關、學校機構外,我們期待有更多民間團體、組織的投入與協助,大家共同努力,提供新住民朋友們更多的關懷、輔導與支持,使他們在面臨問題或困境時,能夠透過支援的網絡,獲得適當的協助,很快適應社會。

 

 (6)期許各級學校能多與地方互動

  學校是學習的殿堂,擁有地方上最充足的資源。新莊地區設有十五所國小、七所公私立國中、三所公私立高中、一所大學。但是,往往各級學校給一般新莊市民是有些遙遠、陌生的感覺,或許各級學校彼此之間因為空間距離,以致彼此鮮少有互動;但是,對學校學區附近的居民而言,學校近在咫尺,卻無法取得相關資源,是非常可惜的!假如地方政府以透過各級學校為單位,將資源分配至各級學校,再提供給附近居民,尤其是提供給圖書館資源;如此一來,便能真正落實地方資源分享!而且,也可以提撥經費給有心要做有關本地方文史研究的學校,讓學校有充足的經費做地方研究,並可以融入教學當中,這何嘗不是件一舉數得的好事呢?!

 

 (7)營造新莊的新元素

   其他地區的民眾對於新莊的印象是什麼?新莊本地人對新莊的印象又是什麼呢?曾文龍先生說了一個小故事,他說在擔任「興直堡文史工作室」會長期間,曾經邀請當時文建會主委陳其南先生幫新書《全安里口述歷史》寫序。後來陳主委還親自參加在「咱兜•新庄」舉行的《全安里口述歷史》新書發表會。結果陳主委私下表示─之前他不曾來過新莊,新莊給他印象就是「塞車、空氣污染」,他來新莊是「經過新莊,不是來新莊」,是因為要去桃園而路經新莊。陳主委說他過去都不知新莊有『文史工作室』,甚至還自己出資出版了全國第一本用「里」做單位的口述歷史。

  新莊早期給外地人印象是「塞車、空氣污染」─計程車司機不願來新莊,因為只要來新莊就是塞車。新莊過去小工廠很多,空氣污染非常嚴重。此外來新莊除了訪友、辦事外,不知還能去哪裡觀光遊玩?這就是新莊過去給人的印象,現在呢?除了可以看球賽外,還給外地人什麼印象呢?

  居住在新莊的本地人對新莊的印象又是什麼?除了豆乾、製鼓、老街外,新莊的新元素是什麼?新莊的特色又是什麼?新莊的新元素、特色需要新莊人一同思考、尋找與認同!讓其他人對新莊的印象,不再只是塞車、空氣污染;而是洋溢文藝氣息、充滿朝氣活力、擁有現代建設、適合人們居住的健康優質城市!

 

     

  新莊的地名很特別,永遠都是新的,住在新莊的人們很幸福,因為新莊有許多文化界、藝術界、文史界的工作者,例如:新莊文史讀書會、興直堡文史工作室、劉戀文化基金會…等,都和曾先生有相同的理念,不畏艱苦依然持續走下去;為新莊的未來,為我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子孫而努力!不過,我們不要只是當個被動者,新莊文史、藝術方面仍有許多困境與契機等待我們去努力。愛新莊的居民們不妨主動關心或參與地方文藝;視個人經濟、興趣、耐力及時間,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熱忱、愛鄉土的心。就如曾文龍先生所說:「一包肥料不要只灑在一棵大樹上,而是希望一整片林地綠油油」,如果每一個人都能主動關心自己所生長的社區、家鄉,相信除了可以找回自己的生活感覺、生命意義外,更能讓我們生長的地區充滿活力、生命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