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針對本次網界博覽會專題研究計劃的研究與活動如何與九年一貫課程相結合作說明?
主題研究與七大領域
語文領域 在進行專題研究過程中,我們要隨時將自己的訪問內容、討論結果、心得感想,上傳至網路硬碟,再一起分享及討論,所以一次又一次的書寫可以訓練我們的作文能力。採訪前,雖然事先已擬好題目和也模擬過提問,但是真正採訪時,還是會因為緊張而照稿念,無法適時再引申問題讓訪問內容更豐富,口語表達的能力並不好,但訪問幾次之後,已能抓到訣竅。

數學領域 這次的專題研究,我們設計了調查問卷,並且將數據用Excel軟體產生統計圖表,加以分析後,讓我們更了解大家對於礦工的了解程度。
社會領域 我們探索了礦業的發展,也接觸了當中重要的人、事、物,訪問了相關的人物,我們也親身體驗了採礦的環境,認識了礦工的精神所在。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我們利用網際網路搜尋煤礦產業相關資料,用數位相機、DV攝影機、錄音筆記錄下我們的研究的歷程,以網路硬碟為平台傳送資料並分享我們的心得,利用各種網頁製作的技術和影像處理軟體將所有研究結果製作成網站,善用多種資訊工具,提升善用資訊科技的能力。
健康與體育領域 在專題研究過程中,我們親自參觀了煤礦場,體驗採礦過程的辛苦,拿著很重的工具,彎曲著的身子,在窄小的空間採礦,對體力是很重的負擔,因此也知道礦工當時工作的辛苦。
藝術與人文領域 我們運用photoimpact影像處理的技術,將我們拍攝的照片進行美編放入網頁內容中,並做出不同風格版面設計讓我們的網站更加美觀,在這過程中培養了我們的美感。
綜合活動領域 在專題研究中,我們分工合作,團結一致,大家互相幫忙、互相鼓勵,為了達到最終目的一起努力。
主題研究與十大基本能力
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在專題研究中,我們從不曾訪問過別人或調查問卷,靠著大家一起討論及練習,終於成功完成每一項工作,了解到自己的潛力無限。
欣賞、表現與創新 在團隊研究分工合作的過程中,我們看到每一個人的不同優點,有的人文筆很好,有的人統整能力佳,有的人想法很多,有的人找資料速度也,集合每個人的優點讓研究報告如期完成。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整個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有計畫的找尋研究主題、研究內容、擬定進度表、安排訪談、設計問卷、統整資料,在不斷找資料及討論中,培養了我們主動學習的能力,對各方面的學習有極大的幫助。
表達、溝通與分享 在專題研究討論中,大家一開始對研究主題雖然有爭執,但最終能尊重多數的決定,每個人也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彼此溝通不同的意見,並去欣賞別人與我的不同的想法。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整個專題研究是靠著大家的分工合作一同完成,過程中組員們都能互相關懷,尊重對方,發揮團隊的精神。
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在找尋資料的過程中,發現有些國家的採礦環境及技術和臺灣不同,所以我們了解到採礦技術不只是單一技術,也是國際交流的技術,學習彼此的長處讓採礦效率提高。
規劃、組織與實踐 在研究小組成員確定後,便依序規劃進行步驟、組織架構,擬定各項計畫,再分工合作一一完成。
運用科技與資訊 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運用了網際網路搜集及分享資料、用數位相機拍攝研究的過程、用各種軟體整理資料…等,輔助完成專題研究。
主動探索與研究 在這半年的研究的歷程中,我們培養了主動探索、發現問題的能力,有助於未來各項學習發展。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研究過程中,老師常要我們思考相關問題,再引導我們如何去解決問題,從中學到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再事事都依賴老師給予正確的答案,會嘗試自己找到答案。 。
你們使用了那些資訊科技來完成你們的網界博覽會專題研究計畫?
使用工具 內容
網際網路 利用網際網路瀏覽礦業相關網站,找有關煤礦的相關報導資料,利用網路硬碟平台進行組員間資料或心得的分享及討論。
電腦 善用各種應用軟體進行圖片的美編、文字的整理、數據的統計等,並整合為網頁型態。
DV 將訪問及參觀實況全程錄影。
印表機 列印訪問大綱、網路資料、問卷、訪問通知單等相關資料。
隨身碟 儲存個人專題相關資料及網頁內容。
數位相機 拍攝平時研究工作及參觀訪問的影像紀錄。
錄音筆 專訪賴克富先生及羅榮盛先生時將內容錄下來,以利組員後續的文字記錄整理。
電腦軟體 PhotoImpact 12、Namo、Dreamweaver 8、Word、excel、Ftp、IE......等。
你們用什麼方法透過線上或個人接觸來扮演網界博覽會專題研究計劃大使或發言人角色?

 
  我們決定要以礦工此族群做為專題研究的主題後,很快的就進行相關資料搜集,並確定要採訪的內容及相關人物,接下來透過親自採訪、紀錄、問卷調查等方式將研究計畫傳達出去。在這半年的研究過程中,我們也將自己的研究心得上傳至工作室及老師的網路中與他人分享。六位隊員是最稱職的大使,常跟同學、父母或師長提及我們正在進行的計畫,有時還意外得到有助於研究的資訊。在相關資料收集整理完作之後,每個組員將資料製作成簡報檔,向班級學生介紹,並在網頁完成之後,老師們透過此研究計畫的網頁,融入在相關課程中,這將是我們最好的發言人。

戴呈瑋報告
吳孟儒報告
黃柔燁報告
學生專心聽報告

 

你們的專題研究計畫對你們和地方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和衝擊?

 
 ◎對我們的影響  
  
藉由此次的觀察研究之後,讓我們對礦工及煤礦產業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以前一點都清楚礦工及煤礦產業對臺灣的影響有多大。現在知道礦工其實是推對臺灣工業化的火車頭,他們很辛苦也很重要,具有很深的歷史意義!對我們這些八年級生來說,這個專題研究內容是既陌生又新鮮,也對鄉土教育加入新的一頁。
 
 ◎對地方的影響
  
早在清代即有開採的紀錄,進入日治及光復後的四、五十年代,更吸引了各地的人,從不同的地點來此開發,其中有許多人從此在土城安家落戶,成為建設土城的一份子,至今許多當時礦工及後代依然住在此地,為土城帶來生力軍。其實我們不該在他們走入歷史後而遺忘了他們,這個專題研究內容可以讓後人對曾在這片土地上辛勤工作的礦工們永遠懷念。

進入模擬坑道
真實礦坑
現在海山煤礦坑口
過去海山本礦坑口

 

你們地方上的其他成員如何提供協助或義務參與你們的專題研究計畫?

 
   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我們要感謝多位人物及級任老師。首先要感謝煤礦博物館的解說員-吳文瑞先生,在他詳細的解說下,我們對煤礦的生產流程有了初步的認識,對往後的研究歷程幫助極大。再來就是煤礦界的國寶-賴克富總幹事,其一生都在煤礦界貢獻心力,有緣和他相遇,他從不藏私的將所見所聞說給學生聽,尊重每一位學生及老師,本研究許多礦場照片都是由他提供,實在是一位大恩人。另外,在海山煤礦巧遇羅隆盛先生,他在海山煤礦服務五十多年,至今是唯一留下的海山員工,代為管理附近的山坡地,可見其認真工作的個性獲上司的肯定,所以也很熱心帶我們導覽整個海山礦區,接受我們的訪問,仔細解答每個問題,幫助我們釐清心中的疑問及掌握研究的重點。看到他們熱心認真的態度,精神令人感動。

   還有學校熱心的老師,像李宜芳老師、林素珍老師,同意學生校外教學,協助我們發放學生調查問卷,並協助收回,並允許我們到其班上做專題報告,同時也給與許多意見,真得很謝謝他們。還要感謝聆聽報告的學生、幫忙填寫問卷的學生,讓我們的研究更有意義、更豐富。另外還要特別感謝王天威教務主任及校長對本社團的友持。
 
   最後還要感謝指導我們的周耀裕老師,規畫每天的研究進度、督促心得的撰寫、指導個人網頁的製作和引導個人相關問題的討論,還提供過去曾閱讀過的相關資料,讓我們得以掌握研究方向和進度。當然也要感謝另一位指導我們的林鳳娟老師,提供網頁製作的技術指導,網頁內容的修改及整合,提供訪問及問卷調查的意見,安排校外參觀及經費的申請,讓我們順利完成整個專題研究網頁。

訪問賴克富先生
訪問羅隆盛先生
吳文瑞 解說員
老師協助

 

專題網頁作品智慧財產權說明?
  
   專題網站的內容大多都是由我們師生協力親自觀察、問卷調查、訪談記錄、拍攝照片及影片、分析數據,最後編輯彙整資料而成,部分資料內容擷取自相關網站,及閱讀許多書籍,之後做資料整合,並共同討論分工合作完成。參考資料的來源,在網頁中都有註明出處,尊重智慧財產權。
  
發現、教訓、和驚奇


  在我們做完此專題研究之後,才了解到礦工辛苦工作背後的意義,在當時窮困的生活中,大家都為了能多些錢,寧願進入環境惡劣的礦坑工作,其不畏危險的精神令人敬佩,也因為他們的付出,加快當時臺灣工業化的速度,經濟快速起飛。這當中,還需要有著專業素養的工程師,研究開發採礦相關器材,推行機械化,增加採煤的效率,並保護礦工的安全,他們都是礦業史上的最大功臣。
 
   透過實地觀察、採訪記錄,我們了解到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擔任礦工的職務,需要很好的體力、耐力、不畏生死的精神,現在應該沒人會想去擔任此工作。到煤礦博物館參觀,見識到許多採礦的相關知識,令人大開眼界,進入模擬礦坑感受礦工的辛苦,摸到真的煤礦,坐上運煤的台車,這些經驗都令大家驚奇又難忘。
我們六個人都是第一次做專題研究,我們都經歷了許多第一次的經驗,第一次看到礦場、第一次訪問、第一次做個人網頁、第一次做問卷調查、第一次上台做專題報告....等,這些都是我們寶貴的學習經驗!

到圖書館找資料
分享閱讀資料的心得
坐運煤台車
海山煤礦現在僅存的拱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