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的故事            回工藝篇

          郭塔、陳應彬的對場                                  西洋文化的影子

        憨番扛柱                                                   潘麗水的壁畫

        

       

 

 

 

 

 

 

 

 

郭塔、陳應彬的對場                                            回目錄

 

 

 

 

 

 

 

 

 

  

                                              

 

「對場」也稱「拚場」,廟方聘僱兩組工匠同時興建廟宇,通常以廟宇的中軸線劃分為左右兩邊,因格局大致相同,而由左右兩邊的工匠各自發揮其建築技巧,除了可讓匠師同場競技,也可以藉此壓低建造工資。而保安宮在日據時期的重修,就聘請了首席木匠陳應彬,及大稻埕第一木匠郭塔兩位大師同場較勁。陳應彬負責東邊的木雕,他擅長斗拱,尤其螭虎的造型變化多端;而負責西邊的郭塔特色是較為渾圓,相傳郭塔在修建時,聘請了新莊吳海同過來協助,因此木雕頗有海同師曲線渾圓的特點。

陳應彬與郭塔的對場,據傳陳應彬因為一個書捲員光獲勝,而郭塔則無法認同,因此在作品裡悄悄的留下了「真手藝無更改」、「好工手不補接」的話語來暗諷對手。此外保安宮還可看見許多對場遺留下來的趣味證據,如正殿兩屋簷間的水車閣設計上為「八仙大鬧東海」,先完成的郭塔將「鬧東海」三個字做於作品之中,然而陳應彬確認為不需要有字在上頭,故成了今日只見西側「鬧東海」三個字的有趣情形。

 回目錄

    

 

 

 

 

 

 

 

 

 

 

 

潘麗水的壁畫                                         回目錄

 

 

 

 

 

 

 

 

 

 

                                            

 

 

潘麗水出生於民國3年,台南市人。他的父潘春源是當時有名的民俗畫師。

  潘麗水從小就跟隨著父親學習水墨繪畫的技巧,尤其是人物畫更是得到父親的真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為日本總督實施皇民化政策,不鼓勵宗教活動,因此寺廟彩繪的需求就相對減少,為了生活,使得潘麗水不得不暫時停筆,也開始廣告看板繪製的工作。

  台灣光復以後,中央政府播遷來台(民國38年),代表中原文化的北派建築彩繪類型,深深衝擊台灣傳統建築彩繪風格。當然,潘麗水也受到了影響,他在木造構彩繪,運用北式圖案簡約的造形,而門神改轉漢朝衣冠人物,神韻生動,眼神靈活,鬚髮飄逸,並在壁堵上細描精繪故事人物,無論筆觸,線條或用色都有獨到之處,於是廣受各地寺廟的重視,現在,台灣各地的寺廟常常可以見到潘麗水的精彩作品。

 回目錄

 

 

 

 

 

 

 

 

 

 

 

 

憨番扛柱                                           回目錄

 

    

  

 

 

在保安宮到處可以見到「憨番」扛著柱子,為什麼會讓「黑臉、紅臉」的人物扛著重重的柱子呢?關於這一點,有三個不同的說法:

一、因為台灣自「荷西時期」就受到了西洋人的欺負,因此,匠師把就西洋人造型的人物,扛著重重的柱子,有懲罰的意思。

二、因為西洋人長得高高壯壯的,他們的體型很適合扛著重重的柱子,因此,把西洋人造型的人物扛著柱子,才會很安穩。

三、由於建廟時,總是會有一些人惹得建築的匠師不高興,因些,匠師就把這些人塑造成扛柱子的人物,有「整人」的意思。

你認為哪一個說法比較有道理呢?

 

 

 

 

 

 

 

 

 回目錄

 

 

 

 

 

 

 

 

 

 

 

 

 

 

 

西洋文化的影子                                    回目錄

 

 

         

 

 匠師在建廟的時候,也會把當時的一些日常所看見的吉祥物品當成廟的裝飾,而在這些裝飾的物品中,也可以看到受到西洋文化的影響,例如:穿著西洋服裝的女人和男人、抬著廟角的黑臉紅臉人。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