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回首從前
話我部落
部落文化
再見原鄉
原民智慧
再現風情
研究歷程
計畫簡報
回到首頁
  2
開社老家  頂盛時期  遷移現

 全盛時期全部落近五百戶,人口數居排灣族各部落之冠,一直被文史學家公認為排灣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日據時代1913年調查由下paiwan(196戶)及tjaljavakung(39戶)二社合成一個社團,據記載如下:

一、下paiwan社位於隘寮南溪上游左岸tjuliljing山東面山腹海拔約三千二、三百尺(約800-850公尺)臨近大武山距阿猴廳(屏東市)東方約十里(約39公里),於1913年調查只剩12部落,而在以前是有較多的部落,或因部落合併、天災不再適合居住等,故部落數慢慢減少,至光復1945年後就只剩Liumar、Tusantaf、Balalan、Liwakao四部落,當時記載有:Tucunu(46戶)、Tumalagan(6戶)、Tumalagan(4戶)、Kalapayan(15戶)、Liumar(34戶)、Tusantaf(23戶)、Balalan(30戶)、Liwakao(13戶)、Masilid(8戶)、?ipel(14戶)、Validiyan(3戶)共196戶? 11個部落共約二百戶。
二、tjaljavakung社位於隘寮南溪左岸?itjesadjemljau山之西北中腹海拔三千尺(約750公尺)在下paiwan社西方約有40戶其地域大半屬於該社頭目qupulu家之領地。目前已遷移到瑪家村崑山社區。

(註: ? 發音方法為塞音清,發音部位為喉音)

 


  而在1931年尚有1604人分居於十二部落,經調查部落應不止12處,甚至於更多,但多屬於幾戶的小聚落。本社於昭和9年(1934年)人口開始大減,起因於昭和8年(1933年)Tutsinok一帶山崩,有些小部落無法居住,向日本當局請求,始成立現在的瑪家鄉涼山村,把排灣與瑪家的一部分遷移下去,所以涼山村民有一大部分是遷移自排灣村。至1947年人口數尚有654人,1959年遷移15戶70人三地門村、98戶435人三和村、10戶53人佳義村,致使人口大減,但至1963年人口總數還有778人。

整理紀錄:小寧、小蓉、小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