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文化園區Go!(2006、10/11)
紀錄:小蓉
剛放完五天連續假期,雖然明天要考試,但我們一群人還是按照老師既定的計畫進行,在同學放學之後,我們背著書包到圖書室寫功課,並且小睡一下,一點半一到老師即刻出現,講解我們下午的行程和要完成的工作,我們和第二組的同學共14人,分乘蔡主任、卓、許老師三輛車,在大家嘻笑之中,我們出發了。
第一站是原住民文化園區,由於是卓老師熟識而且是瑪家鄉,所以揮揮手就進去了,我們在老師率領下到了園區內的書店,看到了許許多多有關原住民族的書籍,有研究歷史、習俗、祭典、好多好多,由於沒有其他顧客,而且大概看我們也很可愛,不過其實是老師有認識,所以我們就不客氣的找起資料,還好有這麼棒的地方可免費找資料,不然怎麼買得起,偷偷瞄了一下,好幾本都是一兩千元,我們真是幸運的一群,在太陽下山之時,我們才帶著厚厚的資料回家,第二站Vusam圖書館只好等下次了。
Vusam圖書館我們來了!(2006、10/14)
紀錄:柔柔
我們鄉內除了兩所國小及一間國中圖書室外,只有一所鄉立圖書館,近年來原住民文教協會也搬進圖書館內,使館內的藏書多了許多,也增加了不少阿姨在裡面工作,上次因為在文化園區呆得太晚,所以沒有順道到這裡,今天是補課的日子,下午有兩節閱讀課,老師們就開車載我們到這麼蒐集資料。
能坐車出來逛,總是快樂的一件事,帶著筆記本和同學說說笑笑中,就到了Vusam圖書館(Vusam是排灣語,種子的意思),由於老師有先聯絡,所以圖書館阿姨都熱烈的歡迎我們,由於這裡距我們的部落有一段距離,所以很少到這裡,有的同學還是第一次,館中有一間電腦教室比較吸引我們,但是老師說:抱歉沒時間,只好去找資料,還好有關原住民的書籍在上次大多已經看過了,只有兩本新的,在老師指導之下分組進行,把需要的部分記錄下來,也聽卓老師上了一課原住民的服飾,最後在阿姨們的歡送中道別了,趕回學校上下一節課,好高興!今天下午真是一個充實,又有意義的下午,對於原住民的事情又多了一點點的了解。
了解排灣村新舊位置(2006、10/19)
紀錄:小蓉
在昨天星期三下午,老師帶著我們走了一趟排灣村,今天第六節,我們集合到圖書室,老師為我們講解排灣村在哪裡,從屏東縣的地圖來說,又拿出瑪家鄉的地圖,讓我們了解各部落的相關位置,也知道了各部落現在和以前名稱的不同,哪一些部落是以前就有的,如排灣村、佳義村,有些是日據時代遷移別部落的人,才建立的如涼山村,我的爸爸是涼山村的人,我媽媽是佳義村的人,不知道他們知不知道部落的歷史,我一定要好好的記起來,老師說的部落歷史,以後我們才可以告訴別人:「我從哪裡來」,我們的家以前在哪裡,那裡有很清澈的河流、翠綠的森林、新鮮的空氣,聽起來好像是一個不錯的地方,值得大家到此一遊。
鼻笛資料彙整(2006、12/04)
記錄:小寧
午休鐘聲一響,學校擴音器就響起,召喚我們到電腦教室,我們帶著記錄簿,很快的就定位,老師幫老們講解鼻笛:鼻笛是排灣族最自豪的藝術文化遺產之一,因為它的吹奏法、吹奏者身份、音質都很特別。日據時期前,原只有貴族才可吹奏的鼻笛,日據後,逐漸開放平民也可以吹奏。但是,美化鼻笛,還是有限制的。頭目的鼻笛可加以紋飾雕刻,而平民吹的鼻笛是要素面的。對族人來說,濃濃的歸屬情,添加了它無限的價值。
鼻笛吹出來的聲,類似百步蛇發出的聲音。有時低沉柔和,有時高昂但不尖銳。悽美的笛聲,聽來似乎正訴說著一件久遠久遠的故事。哀怨多於歡樂,它的功用是男女表達愛及思念親人均可用。
製作鼻笛材料-火廣竹,屬於禾本科,莖節細長叢生,直徑約2至4公分,長約30至60公分。昔時人們喜歡種植在住家或農田、果園附近,作為圍籬以保護家園或防風。其竹管可用來吹氣助燃灶火,故又名火管竹。雙管鼻笛:雙管內的一管沒有指孔是吹奏持續低音,另一管則開三或五孔是吃奏主要旋律,由於雙管齊吹,複音現象因此而生。鼻笛截至目前排灣族仍在使用,構造與排灣雙管口笛相似,唯不同是吹孔及粗細上,鼻笛無發音器之結構,只有圓孔,而且管較粗,聲音較低沈。因為上次的金爺爺講的是母語,我們幾個聽懂的沒幾句,今天經過老師的講解後才真正的知道「鼻笛」。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