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研究計劃網站資訊] [專題研究計劃總覽] [專題研究計劃要素] [專題研究計劃貢獻度] [作品網址]

[參加類別] [地方社區] [計劃概要] [網路環境] [克服難題] [感想箴言]

 
(一)我們參加的網界博覽會類別
地方特產特色
(二)我們的地方社區說明
萬榮鄉行政區域圖
圖片來源:縣萬榮鄉公所
 
見晴社區圖

         萬榮鄉位於南北狹長的花蓮中區,坐落於中央山脈東部山腳下,本鄉原住民族族群有太魯閣族及布農族,又以太魯閣族人口分布最多;歷史上的太魯閣族人是遷徙的民族,因常居住深山,山區廣大遼闊、部落零散,探訪不易,再來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並不善與外族往來,因此文獻資料記載有限,然而文化相當豐厚多元、特殊,尤其是紋面文化及織布文化(腰機紡紗)等。政府近年來制定了許多保護原住民文化與推銷產業的制度,也掀起一股發掘部落文化的熱潮,萬榮鄉境內有許多在地的耆老及有心人士,發揮了對族群文化的熱忱與關懷,其中有萬榮村的Yusi (優希)織紡工作室、杜溪工作室及馬里巴西文史工作室等;見晴村的馮愛妹之文物工藝品、愛心滿滿及多才多藝的Payi—Iyang(胡則妹)payiUhay(鍾惠芳)從事傳統織布與從事原始苧麻背網製作的李榮發、李榮貴、江進德等;紅葉村的Sachi原住民工作室及紅葉山人木雕工作室。萬榮鄉太魯閣族境內,有許多投入文化工作熱誠者保留其獨特的豐富文化,與詮釋本族生活文化之意義與價值,他們所展現的傳統技藝代表祖先智慧的結晶,後代子孫雖然無法完全獲得其完整技能,但我們所做的任何形式紀錄,將是活絡地方人士參與文化保存提供地方產業特色最好的行銷方式。

(三)專題研究計劃概要

        早期原住民生活因居住環境的不同,發展出不同的生活型態,太魯閣族長年深居在山裡,與大自然產生密切之互動,尤其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民族植物,舉凡傳統風味美食、傳統編織、傳統竹屋建築及交通運輸等,編織是太魯閣族重要的文化特色,也是現今部落社區推動文化產業行銷最普遍、最成功的一項資產,由於太多部落工作坊()及外地人士都著眼在繽紛色彩的編織配色及織法,卻忽略了過去先人在編織前取材不易的艱辛歷程,而這既原始又富智慧技藝,現今又有多少人實際瞭解種植原生植物-苧麻及採集苧麻紗的方法與過程?在經歷世紀的遷徙、日據時期與漢化的洗禮後,又有多少耆老真正體驗過這種歷程,部落裡還有這些象徵智慧的文化耆老嗎?見晴國小的師生與東華大學樂鄰小太陽的志工們,願意賦予文化使節的使命,走入部落發掘探索、體驗操作與資料整理,希望結合學校的資源編製學校在地課程,更期盼社區的人力、物力規劃種植屬於社區的苧麻區,一同在未來創造文化傳承與延續部落生命的一系列活動。

繽紛色彩的編織成品

編織創意品:枕頭

耆老取苧麻紗

(四)我們的網際網路環境

        本校網路環境是光纖高速寬頻,因此作品上傳與資料下載都不會造成學生、老師或志工額外等待的窘境。由於白天的時間都在訪查、體驗及上傳紀錄,因此網頁製作幾乎都是利用星期六進行,最後修改的部份就交由學校指導老師負責,負責計畫執行老師在家都利用至少中華電信最低寬頻(256K/64K)的網路環境ADSL上網,以E-Mail方式接洽東華大學志工及其他指導老師。學校內部有專屬的網站伺服器提供各小組心得或報告上傳,網界博覽會網站之工作進度報告統一由計劃負責人上傳。

(五)我們克服的難題
困難問題 研究實際情況 克服的方法
(1)技術障礙

當初學生背景調查時,只會上網及打字,因此在數位器材設備及網頁製作花了很多時間指導。

配合學校資訊課程,加強學生數位攝影機、數位相機及數位錄音筆的使用操作與資料傳輸。網頁製作部分,利用學校中午電腦教室開放時間由指導老師指導小朋友。

(2)語        言
訪談與體驗過程,對象幾乎都是社區耆老,年紀約65歲以上,他們幾乎都以族語與我們對談,小朋友聽不懂,指導老師雖是當地老師,但主要古老的詞語意涵也不是很清楚。

訪問過程中,盡量使用數位攝影機及錄音筆記下紀錄,回去整理資料時在向社區家長或會說國語之耆老請益。只要是耆老描述有關物品名稱、部位或操作體驗部份,都會請他以肢體語言或重複的動作加強印象。

(3)經        驗
本校第一次參加網頁博覽會,很多作業流程不是很清楚,造成學校行事活動與本次研究時間發生衝突,造成研究進度落後。 行政作業流程與希望協會程志波先生隨時聯繫提醒,報名、工作進度及網站作業如有問題就直接電話詢問台灣學校網界博覽會大會工作人員。至於與學校行事活動衝突的部份,會選擇寒假比較長的時間積極配合並完成任務。
(4)觀        念

這次的網頁競賽是一項研究工作的呈現,研究團隊應確立正確的態度觀念去面對,研究中包含的會議討論、小組分工、資料蒐集、訪問技巧、心得上傳、資訊設備使用操作、資料數位化整理、影像處理、網頁製作等,研究層面之廣,並不是一般的教學環境與學習情境可以應付的,過程中難免發生不知所措的窘境,顯得無助與無奈。 要能統整學校、社區、學生與志工一起研究專題,建立團隊心理準備與學校行政支援非常重要,沒有心理準備,就會怠惰,作品根本無法完成;沒有學校行政支援,老師與學生孤軍奮戰,終究彈盡人亡,因此我們花了許多時間與團隊及社區聯繫,有關繁複的行政作業流程都由學校來接洽,讓團隊順利進行研究。
(5)團隊溝通
在研究的過程裡,與大專志工的聯繫剛開始出現了一些困難,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學校未能善盡計畫執行的主導權,讓他們無所適從,沒有方向;二是志工們所就讀的科系都不相同,要規劃統一時間參與共同活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社區訪查工作能儘早與受訪者聯繫,時間確定後告知志工團隊,讓他們做好時間規劃,還好本次網頁作品截止日在寒假末,大家都還可以互相溝通聯繫做最後衝刺。
(6)合作分工



 
確立主題方向後,要有豐富多元的資料,分工是關鍵因素,從「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一句話告訴我們合作分工的重要性。 學生部分以編織文化有關的關鍵字,如「編織」、「苧麻」等,在網路搜尋資料,搜尋到的資料一定要詳加讀過,確定符合研究主題或研究相關的題材後將資料數位化整理,以FrontPage軟體或本校網站伺服器提供的好站連結,將資料內容以主要標題陳述及超連結方式系統化整理,往後在社區踏查之前或之後,可以隨時加以參考與對照。東華大學的志工們於學校圖書館借閱有關編織文化的書籍,特別將編織過程的文獻資料加以整理,因為這在訪問編織文化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編織文化真的相當深奧複雜,耆老們回應問題的內容幾乎都含在此範疇內,如果不先做好功課,那訪問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學校老師除了於現有課程中進行教學外,更利用中午或放假時間指導小朋友心得寫作、網頁製作及社區踏查的工作。
(7)進度掌控
 
說實在話,由於本校團隊第一次參加網界博覽會並沒有什麼經驗,進度掌控不是很理想,特別是進度報告上傳的時間管控,如不隨時做紀錄,有可能後面的報告及工作就會被壓縮,無法完整呈現工作進度內容。 有關進度的掌控,先將工作進度表張貼再專題網站進度中,讓團隊知道現階段任務為何?學校還有另一配套措施就是利用校內伺服器做資料上傳前的準備,團隊們可以先將文字資料彙整,最後統一由計畫執行人將工作進度報告上傳。
(六)感想箴言

見  晴  國  小

六甲 顏世韋

        開學選擇社團時,我是選擇X極限挑戰社,那是體育競賽的社團,後來又被學校選中數位小英雄時,所以幾乎很多時間都在新白楊文化社參與活動,本來是很不高興的,但研究過程當中我學到該怎麼種植苧麻、學習織布、MIDI轉成MP3、圖像管理軟體及網頁製作,還有就是認識紅葉國小的同學。這幾個月雖然我們數位小英雄利用假日將花蓮南北全程跑透透,和利用中午時間在電腦教室整理資料,但我們不怕累和不怕辛苦,最後還是感謝老師和東華大學的大姐姐們。

見  晴  國  小

五甲 吳彥伶

        社區踏查訪讓我看到、聽到許多太魯閣族的文化,參加這種活動很有意義,更讓我們接觸到很多電腦的新技能及知識。過程中我學到了怎麼織布,因為我自己有在阿嬤家裡學,其實織布很容易,只要將動作做確實,練久了就會,就看你有沒有用心。我要感謝許主任和艾老師帶我們出來訪問,還有紅葉社區的優優后阿嬤、依樣阿嬤和烏海阿嬤,接受我們的訪問。

見  晴  國  小

六甲 劉康荃

        參與這份工作有歡笑也有淚水,令人快樂的事就是訪問完後,主任都會帶我們去其他的地方玩,還會請我們吃東西,老師在學校如果沒有交待事情做,我們就可以自由上網。辛苦的事就是,當我們體驗種植苧麻時,因為挖鬆土壤、拔草,手都起水泡,老師還讓我們繼續做,讓我有討厭的感覺。不管怎麼樣,我學到了許多以前所沒有接觸的寶貴經驗,感謝老師及東華大學的大姐姐們陪著我們一起踏索,一起整理資料,這種被關懷的感覺,覺得好幸福。

見  晴  國  小

五甲 王浚峰

        我們有好幾次在紅葉訪問Yuyuh阿嬤,之前,我都以為編織是女人最拿手的一件事,後來經過採訪才知道,從刮苧麻、取苧麻紗、捻線、紡紗、煮線、染色、曬線、理線...等步驟之後,才進行更複雜的編織。雖然看阿嬤操作看起來很簡單,但是現場體驗可不是很輕鬆喔!

見  晴  國  小

五甲 馬志成

        旮日羿•吉宏主任曾說,我的個性像過去的Kebayan的祖先,而他們做事效率快是其他族群無法超越的,希望這次參與部落文化探索之後,我的做事態度與方法都能超越其他的人

見  晴  國  小

四甲 李孟慈

        團隊裡我的年紀最小,感謝老師、大姐姐及學長姐的支持與鼓勵,我雖然打字速度最慢,但我會努力做好文化小尖兵的工作,讓我的同學及學弟妹知道Truku的文化。

東華資管系

盧佳榕

        與見晴國小師生相處雖然時間不多,但是和孩子們建立出美好的友誼,跟孩子們一起了解、一起學習他們自己所在地區所擁有的文化;透過與老師們的討論,自己也學習到怎麼去協助孩子的學習,還有保存如此有意義文化的想法與做法。最重要的,就是讓孩子們對於自己的文化,自己所生長的地區,除了了解之外,更有認同感及肯定,並覺得傳承自己的文化是一種驕傲的責任

很感謝見晴老師們這一路上的指導,讓我們和孩子們都因此有了很大的成長。也很希望越來越多見晴地區的孩子們,也能夠一同傳承老祖宗的文化,並且發揚光大!

東華國貿系

呂岳珊

        我們雖然不能每次都參與小朋友的活動,但是我們也因為要先做功課,在網路上或是圖書館找了許多原住民編織的相關資料,讓我們更深入了解原住民的文化,不論是現代科技或是傳統的書籍,我們都將資料統整後來閱讀,小朋友更透過實地訪查,得到第一手的資料編輯彙整後,放到網路空間裡,讓所有不同文化不同歷史背景的人們能夠得到前人的智慧,這是小朋友這近半年來在做的事情。另外,更令我感動的是小朋友透過他們的小手, 把社區與傳統文化結合,他們在見晴部落開墾一塊地,種植苧麻,希望可以讓大家繼續重視編織的意義以及藝術保存,小朋友們都期待有一天能開花結果,一起保護太魯閣族的祖靈。

東華中文系

洪紋芸

        雷倩博士說:要抱著謙卑的心,深進部落,不斷學習。我想,這就是我之所以要參加的目標。跟小朋友相處是最開心的事,我們能夠有機會與小朋友那麼長接觸是我最期待的,與小朋友一同採訪,與他們學習,雖然我本身電腦沒有很強,但是,因為這計畫,我也學會了不少電腦技能,例如photoimpact 軟體使用、轉檔、錄音等,我相信在未來也是很有用的。還有,以前其實很少有機會可以像小朋友一樣,作實地訪談,因此,我們也都仔細聆聽耆老們述說著從前的故事,精采絕倫,原住民的故事,有悲壯、有淒美、有活力,這都值得我們去回首,台灣之美就隱藏在這其中,透過小朋友所收集的各種資料,我相信,一定可以把太魯閣族發揚光大。

東華中文系

江盈惠

        這次的主題是苧麻編織,現在很多人都已漸漸遺忘傳統的織布文化,而它可以讓小朋友們認識自己的文化,讓他們知道編織不單純就是織出美麗的布,其中藏著很多先祖的的智慧及故事,等待有心人去挖掘。

        這個專案是個希望種子,它撥種在小朋友身上,等待未來慢慢的發芽成長結果,或許不單純的在小朋友身上撥種也在整個見晴部落灑下種子,只是藉著小朋友的計畫讓整個村落動起來,讓大家都去重視整個文化繼而去保存屬自己最初的文化。

見晴國小

許壽亮 主任

        母親過世時,家族說都要把她生前有關的衣物及器材跟著下葬,我執意要將她的織布箱及最美的TRUKU服飾留下來;在鐵米拿葳依(曾瑞琳女士)泰雅塞德克傳統織布文化一書中的傳統織布箱傳說裡,讓我有很深的感觸,或許就是留下母親這兩樣珍貴的物品,及曾經受到受訪的耆老、學者們的感動,他們的智慧與技藝深埋在後山部落,讓我們有這股動力完成這份計畫,經由這次團隊的辛苦付出與努力,我想傳統的苧麻編織文化又在知識領域中增加參考的依據,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與成長。

見晴國小

艾德林 老師

        很高興這次有機會能和小朋友一同參加網界博覽會的競賽,雖然志在參加不在得獎,然而在參與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具有相當高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活用了許多基本能力,如果學生能在此活動發揮所長,又能從中得到學習的樂趣,那參加本次活動就具有其教育的意義與價值,期望透過這次的網際比賽,學生們能更成長、茁壯。
        活動中發現最有趣的還是和孩子一起探查、訪問的過程,不管最後成績如何,相信每個孩子、老師都已盡力,也感謝網界博覽會主辦單位的舉辦,才能有此機會參加競賽。

見晴國小

華淑君 老師

        我是一個漢族的老師,因為這次的經驗而被太魯閣族的文化深深吸引,也希望能將這份感動傳遞給更多的人。剛開始接觸苧麻這個主題時,只知道太魯閣族的織布很有名,可以編出許多美麗的布匹。然而接觸得越來越深入之後,才驚覺其中的深奧,著迷於麻「繁」不麻煩的太魯閣族苧麻文化之美。

        當古老的植物利用習慣逐漸從我們社會中消失,如不加以保存,如此珍貴的文化,恐有消逝之虞(全中和2002)。但如同王建臺1997)所言,族群人們首先必須要學習的是如何用一顆虔敬的心,去面對大自然,學會了如何善待它,才能在心靈智慧上有所精進與啟發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經驗,當這些特別的生命經驗與環境相串聯時,便會激盪出一些火花。藉由這次探索經驗,相信參與的太魯閣族孩子們一定多少也和我一樣,對於自身這樣美麗的文化產生認同與感動,進而激盪出屬於自己的絢爛火花。2007.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