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硯起先一直在廣東一帶流行,所以能名揚天下,據說還應該歸功於一個姓梁的舉人。
這來得從梁舉人的父親梁秀才說起。梁秀才為了一舉成名,耗盡了大半生的心血,連考多次,都是名落孫山,到了五十六歲時,已是兩鬢斑白,腰彎眼花了。
臨終,他把兒子叫到床前,指著床邊的三箱舊書和一塊端硯說:「兒啊,要為父親爭口氣……」一句話沒說完便離開了人間。
兒子便揩乾了眼淚,把父親的遺囑牢記在心頭,用父親留下的書和硯日夜苦練,規定自己每日寫小楷五千,寫文章一偏。春夏秋冬,寒暑涼熱,從不間斷。
等到十八、九歲時,他已是個滿腹經綸的才子了,科舉考試中一舉考中了舉人。但他並不滿足,到了二十歲那年,帶著父親留下的硯赴京應試。
當時正值數九寒天,滴水成冰。考卷開封後,考生們都在緊張的答卷,臉凍紅了,手凍僵了,幾乎所有人硯台裡的墨都結上了冰,急得他們直跺腳。唯有梁舉人的那方端硯裡沒結冰,而且墨汁調和,寫起來十分順暢。梁舉人憑著他那敏捷的才思,文如泉湧,不一會兒,就洋洋灑灑地寫出了一大篇好文章。
三場考下來,梁舉人金榜題名,中了進士。
舉子們一起圍著梁舉人,問他的硯台從那兒得來的?一聽說是端州產的,有的托他代購,還有人親自跑到那哩,要買和梁舉人一樣的硯台。當地人還說是梁舉人的父親把靈魂附在硯台上,讓硯裡的墨不能結冰,使兒子實現了自己的訴願。一傳十,十傳百,端硯被傳得神乎其神,名氣更大了。連皇帝每年都要派人到端州來選擇最好的硯帶回宮廷。
歷代文人許多都曾撰文盛讚過端硯,這對擴大端硯的影響,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如唐大詩人李賀,就滿懷激情地吟唱到:「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石割紫雲。」紫雲就是端硯。他通過親身體會,認為把端硯放在溫暖的房間裡磨研,磨出來的墨汁就像春花那麼鮮豔。將上等的松煙墨放在硯台裡輕輕地磨,那墨汁還會散發出一股股清香,令人心醉。一塊光色皎潔的硯台就像一秋陽之鏡,別說用了,就是放在桌上看幾眼,也會令人心曠神怡。據說,這為愛硯如子的詩人還常常把端硯放在枕邊,甚至摟在懷裡睡覺呢!可見他對端硯的感情是多麼深厚。
蘇東坡也曾多次撰文稱讚端硯,說他石質幼嫩、堅實、滋潤,易於發墨,用起來不損筆等等,把端硯誇的十全十美,讓人愛不釋手。
清代文學家曹雪芹在寫《紅樓夢》之前,得到一方端硯,他欣喜萬分,吟出了「高山流水詩千首,明峽清風酒一船」的詩句,並親手把這兩句詩刻在硯台上,誇讚端硯,也概括了作者的追求文學和樂觀進取精神。
正視這些文人墨客的渲染,也使得端硯的名氣越來越大,終於要上了四大名硯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