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將軍,在一次行軍中,途經安徽的宣城,發現這裡的山兔肉肥毛長,便認定是製筆的好材料,令手下兩位將軍留下來逮兔製筆。唐大詩人李白在詩中寫道:「筆鋒殺盡中山兔」。意思是說為了製毛筆,山裡的兔子都被逮盡了。
白居易在其詩中吟道:「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飲泉生紫毫。每歲宣城進筆時,紫毫之價貴如金。」從這時起,「紫毫」便成了兔毛的雅號了。
從秦漢到晉唐,宣州一帶一直以生產「紫毫筆」著稱。特別是唐宋,宣筆進入全盛時期,質量與數量在全國首屈一指。這時期有位著名的筆工叫「諸葛高」,他的筆稱作「諸葛筆」。到如今,那裡還流傳著「筆工諸葛高,海內稱第一」的民謠。蘇東坡、黃山谷等大書畫家都喜歡用他製的紫毫筆。歐陽修更在詩中讚道:「宣人諸葛高,過業守不失……硬故適人手,百管不差一……」當時,人們總愛把筆當作財富珍藏起來。一枝諸葛筆,就是幾間大瓦房怕也換不來的。可見此筆的珍貴。
到了元代,江南一帶戰火連綿,許多筆工家廠人亡,紛紛向東南遷移,不少人進入浙江,把宣筆製作的技藝帶到湖州。
到了二十世紀初,來自水筆進入中國,使本來己奄奄一息的宣筆完全陷入了絕境。
近四十年來,古老的宣筆才得到了新生。座落在青弋江畔的宣筆廠又煥發了生機,他們聘請了一批又一批的老筆工,挖掘傳統技藝,向海內外的書畫家拜師,製出了「石獾」、「黃山煙霧」、「寫溪清泉」、「鶴頂」、「筍峰」等各種硬毫筆,由原來的一百六十種發展到二百多種,年產達五十萬枝以上。